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商标侵权案件频发,成为企业维权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其中,类似商品或服务的认定作为判断商标是否构成侵权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案件的最终结果。近期,随着多起典型案件的宣判和市场监管部门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如何科学、合理地界定类似商品或服务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一、法律框架下的类似商品或服务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均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由此可见,类似商品或服务的判断标准直接关系到侵权行为的成立与否。
在实际操作中,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以下简称分类表是主要依据之一。该表将商品和服务分为45个类别,并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商品项目。虽然分类表并非法律强制性规范,但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参考。
二、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日趋细化
近年来,法院在处理商标侵权案件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判断体系。2025年12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理的一起服装类商标侵权案中,法院指出:尽管涉案商品在分类表中分属不同小类,但两者在功能、用途、消费群体、销售渠道等方面高度重合,应当被认定为类似商品。这一判决体现了法院从商品本质属性出发,结合市场实际进行综合判断的趋势。
最高人民法院在2025年年初发布的典型案例中也强调,应以相关公众的一般认知为基础,综合考虑商品的功能、用途、生产部门、销售渠道、消费对象等因素,以及服务的目的、、方式、对象等要素来判断是否构成类似。
三、电商平台与跨平台销售带来的新挑战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商品的销售方式和消费路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品牌通过多个平台进行跨界经营,使得原本不被视为类似的两类商品因共同出现在同一销售页面或推荐场景中而产生混淆可能。
例如,2025年6月,广州某科技公司因在其电商平台上同时销售带有注册商标的智能手表和儿童玩具,被诉商标侵权。法院认为,虽然这两类产品在传统意义上不属于同类,但由于其在同一销售页面展示且目标用户存在交叉,消费者极易产生混淆,因此构成类似商品。
这种新型商业模式对类似商品或服务的认定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促使司法机关在审理时更加注重消费者的实际体验和市场感知。
四、行业特性与公众认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除了客观的商品属性外,行业惯例和公众认知也成为影响判断的重要因素。例如,在餐饮服务与食品零售之间,虽然从功能上看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提供外卖服务,甚至推出预包装食品,使得二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2025年8月,上海一家知名连锁咖啡品牌起诉某食品公司使用相似标识销售即饮咖啡产品。法院最终认定,尽管双方主营业务略有不同,但因消费群体高度重合、产品使用场景趋同,构成了服务与商品之间的类似。
这类案例表明,在判断类似商品或服务时,不能仅依赖于传统的商品分类标准,更应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和公众普遍认知进行灵活分析。
五、企业如何规避风险,增强商标保护意识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在申请注册商标时应充分考虑未来可能拓展的业务范围,尽可能扩大商品类别的覆盖范围。同时,在发现他人涉嫌使用近似商标时,应及时收集证据,评估是否存在类似商品或服务的可能性,从而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
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也应加强对自身品牌的管理,避免因授权不当或合作方使用不当造成商标淡化或混淆风险。
综上所述,类似商品或服务的认定是一个动态、综合的过程,既需要依托法律规定和分类标准,也需结合具体市场情况和消费者认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形态不断演变,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也将更加注重实质公平和市场秩序维护。对于企业和权利人而言,只有不断提升商标保护意识,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
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整理,若涉及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24小时内处理。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