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企业多人申请商标该如何判定?
近年来,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商标申请量持续攀升。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25年我国商标申请总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其中企业申请占比超过70%。这一方面体现了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当一个企业内部有多人同时或先后申请同一商标时,究竟该如何判定归属?
商标申请背后的现实困境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内部员工、合伙人、股东甚至前员工都可能参与商标的设计、命名或推广,这使得商标权的归属变得复杂。例如,某科技公司在2025年曾因内部员工先后申请同一品牌名称引发争议。一名前设计师在离职后提交了公司正在使用的品牌商标申请,而公司随后也提交了相同的申请。这种情况下,商标局如何判断谁更有资格拥有该商标,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商标法相关规定,商标申请遵循先申请原则,即谁先提交申请,谁就拥有优先权。但在企业内部,往往存在职务行为、委托创作、合作开发等多种情况,单纯依靠申请时间难以厘清真正的权利归属。
职务行为与权属认定
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商标是由员工在履行职务过程中设计或提出,该商标通常应归属于企业所有。这一点在2025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商标权属纠纷案中得到了明确支持。法院指出,员工在任职期间,为公司业务发展所创作的标识,属于职务作品,其商标权应归属于公司。
但问题在于,现实中不少企业并未与员工签订明确的知识产权归属协议,导致在发生争议时缺乏有力证据。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应加强合同管理,明确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所创造的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并在必要时进行书面确认。
合伙人与股东之间的权属争议
除了员工,企业合伙人或股东也可能参与商标的设计与申请。例如,一家初创公司在成立初期,由创始团队共同讨论并命名品牌,但最终由某位股东单独提交商标申请。这种情况在公司发展后期容易引发权属纠纷。
根据商标法实施条例规定,如果商标是由多人共同创作,且无明确约定权属,商标权应归属于所有共同创作者共有。在企业初创阶段,合伙人之间应尽早明确商标归属,并通过书面协议加以确认,避免日后因权属不清而影响企业发展。
离职员工申请商标的法律风险
近年来,因离职员工抢先注册企业品牌商标而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2025年初,某知名餐饮品牌就遭遇了类似情况。一名前员工在离职后迅速注册了该品牌的一个子品牌商标,并试图高价转让给原公司。虽然最终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成功,但过程复杂、耗时较长,对企业运营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此类案件提醒企业,在员工离职时应及时进行知识产权交接,明确相关品牌信息的归属,并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加入相关条款,防止离职员工擅自使用或注册企业品牌。
如何有效规避商标权属风险?
面对日益复杂的商标申请环境,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规避商标权属风险:
1. 完善合同管理:无论是员工、合伙人还是外部合作方,在参与品牌设计或商标创作时,都应签署明确的知识产权归属协议,确保商标权归属清晰。
2. 建立商标管理制度: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或指定专人负责商标申请、监控和维权工作,确保品牌资产不被他人侵占。
3. 及时申请注册:在品牌名称确定后,应尽快提交商标注册申请,抢占先机,避免被他人抢注。
4. 关注商标动态:通过商标公告、第三方监测平台等方式,密切关注市场上可能出现的相同或近似商标申请,及时采取异议或无效宣告等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5. 加强内部培训:提升员工对知识产权的认知,使其了解商标归属的法律规则和企业内部的管理要求,从源头上减少纠纷。
总结
商标是企业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其归属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核心利益,也影响着市场秩序的稳定。在当前企业组织结构日益多元、人员流动频繁的大背景下,如何准确判定企业内部多人申请商标的归属,已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唯有通过制度建设、法律保障与企业自律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商标权的清晰归属,推动企业品牌健康有序发展。
免责声明
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整理,若涉及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24小时内处理。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