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网络用语注册商标有风险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用语和成语的混搭使用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不少商家为了吸引眼球、打造品牌记忆点,开始尝试将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或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申请注册为商标。然而,看似聪明的创意营销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小的风险。
成语、网络用语成商标新宠
在电商、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的推动下,品牌营销越来越注重网感与传播性。比如真香、栓Q、躺平、绝绝子等网络流行语频繁出现在广告文案、产品包装中,甚至有人尝试将其注册为商标。而成语作为汉语文化的瑰宝,因其简洁有力、朗朗上口,也成为不少企业打造品牌时的首选。
例如,曾有某奶茶品牌尝试注册一箭双雕作为商标,某服装品牌申请画龙点睛作为品牌名称。这些案例背后,反映出企业在品牌命名时越来越倾向于借助成语的文化认同感和语言美感。
商标审查趋严,驳回率上升
然而,随着申请数量的增加,国家知识产权局对这类商标的审查也趋于严格。根据商标法相关规定,商标应具有显著性和可识别性,不得误导公众,也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202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就曾公开表示,对于使用成语或网络热词申请注册商标的行为,将加强审查力度。例如,某品牌曾申请栓Q作为商标,但因被认为缺乏显著识别性、易引发负面联想而被驳回。类似情况在近年来屡见不鲜。
一些成语如果被改动字词或用于不合适的商品类别,还可能被认为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例如,衣衣不舍原为依依不舍用于服装类商标,虽然创意十足,但在审查中仍可能因不规范使用成语而被驳回。
法律风险与品牌隐患并存
除了注册被驳回的风险外,使用成语或网络用语作为商标还可能带来法律纠纷。一旦商标被成功注册,也可能面临被他人提出异议或无效宣告的风险。尤其是当该成语或网络用语涉及公共利益、文化传承时,更容易引发争议。
例如,有企业曾将望子成龙申请为教育类商标,后被其他机构以侵犯公共语言资源为由提出异议,最终商标被宣告无效。这种案例说明,成语属于公共文化资源,若被个别企业独占使用,容易引发公众质疑。
同时,网络用语更新换代极快,很多热词在短时间内爆红后迅速过气。如果企业将品牌押注在某个网络流行语上,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关注,但从长远来看,品牌延续性难以保障,反而可能因蹭热点而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品牌命名应兼顾创意与合规
对于企业来说,商标不仅是品牌标识,更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择商标名称时,既要考虑传播效果,也要注重法律合规和品牌长远发展。
专业建议,企业在使用成语或网络用语注册商标前,应进行充分的商标检索和法律评估。如果确实想借助成语的传播力,可以通过合理变体或结合品牌调性进行创新,但应避免对成语的滥用或误用。
也可以考虑将成语与图形、英文等元素结合,提升商标的显著性和识别度。这样既能保留成语的文化韵味,又能在商标审查中更具通过率。
总结
成语和网络用语虽然具有传播力强、记忆点突出的优势,但将其注册为商标并非万能钥匙。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应理性看待流行趋势,避免盲目跟风。毕竟,一个成功的品牌,靠的不只是一个吸睛的名字,而是长期的产品质量、服务口碑和品牌价值。
免责声明
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整理,若涉及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24小时内处理。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