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尔街又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摩根大通正在上演一场史上最大挖角潮。这可不是什么夸张的党,而是实打实发生在全球金融圈的大动作。从纽约到伦敦,再到新加坡和香港,摩根大通的人力资源团队似乎开启了地毯式搜索模式,目标直指各大投行、资管公司甚至科技企业的核心人才。
据金融时报近期报道,仅在过去六个月里,摩根大通就从高盛、花旗、瑞银等竞争对手手中挖走了超过200名资深银行家和交易员。其中不少人都是负责企业并购、资本市场或财富管理业务的骨干力量。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被挖走的员工中,不少人在原公司工作多年,口碑良好,突然跳槽让业内一片哗然。
为什么摩根大通要如此大动干戈?说白了,还是为了抢市场、抢客户、抢未来。当前全球金融市场虽然整体趋于稳定,但竞争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激烈。尤其是在亚太地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纷纷加码布局。而摩根大通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投行之一,自然不想错过这波红利。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现在不是谁钱多谁就能赢的时代了,关键是看谁能留住最聪明的脑袋。他举了个例子:去年摩根大通在亚洲完成的一笔大型IPO项目,核心团队里有三个人都是今年初刚从其他投行跳槽过来的。这些人不仅带来了客户资源,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打法和经验。
这场人才争夺战的背后,其实也反映出整个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传统投行业务利润增长放缓,利率环境波动不定,迫使各大机构不得不寻找新的增长点。比如摩根大通近年来就在大力拓展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特别是在高净值客户群体中发力明显。为此,他们不惜重金聘请熟悉本地市场、拥有广泛人脉的专业人士。
有意思的是,这次挖角潮并不仅仅局限于前台业务人员。技术支持、合规风控、数据建模等中后台岗位也成为争夺焦点。毕竟,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金融科技能力已经成为投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彭博社此前曾披露,摩根大通今年在全球范围内新增了近500个科技相关职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亚太区准备的。
当然,这种大规模挖墙脚的行为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同行抱怨说:我们现在面试一个候选人,还没谈拢,对方就已经收到摩根大通的offer了。还有人调侃道:感觉摩根大通的HR都快住进我们办公室了。
但话说回来,人才流动本就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真正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么多专业人士愿意选择摩根大通?薪酬待遇固然是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许多跳槽者表示,吸引他们的还包括更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更具创新性的企业文化以及更灵活的工作机制。
一位刚加入摩根大通香港分行的前高盛董事总经理坦言:在这里,你不仅能接触到全球顶级的项目资源,公司对员工个人成长的投入也非常实在。比如内部培训系统、跨区域轮岗机会,这些都是长期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人才战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根据最新财报显示,摩根大通投资银行业务在亚太地区的收入同比增长了18%,远超市场预期。而在全球范围内,其财富管理板块的客户资产规模也创下历史新高。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类似的人才争夺还会继续上演。对于从业者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而对于整个金融生态而言,这种良性流动或许能推动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说到底,华尔街从来不缺故事,缺的是谁能讲好下一个故事。摩根大通现在的做法,就像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用人才铺路,用专业开道,最终目标显然不只是短期业绩,而是对未来十年行业格局的深远布局。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当一家公司开始系统性地吸纳顶尖人才时,往往意味着它已经看到了别人还没看清的方向。这一次,摩根大通的动作,或许正是新一轮行业变局的开端。
有帮助(58)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