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TikTok在美国的命运再次牵动无数人的心。原本定于1月19日生效的禁令又一次被延期,联邦法院批准了临时暂缓执行的请求,这让不少依赖TikTok平台出海的中国卖家松了一口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死里逃生,但每一次延期背后,都是不确定性在加剧。对于广大跨境电商从业者来说,问题早已不再是TikTok会不会被禁,而是如果真被禁了,我们该怎么办?
其实,从2025年起,TikTok就在美国屡遭政策围堵。美方以数据安全和国家安全为由,不断施压字节跳动出售其美国业务。尽管TikTok多次澄清其数据存储和管理机制符合国际标准,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本地化运营,但因素始终难以摆脱。去年年底,美国众议院通过法案,要求TikTok在270天内与母公司剥离,否则将面临全国性下架。如今虽获延期,但靴子迟迟不落地,让许多靠TikTok吃饭的中小商家如坐针毡。
不过,危机中也藏着转机。越是外部环境不确定,越倒逼中国卖家思考: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过去几年,TikTok的流量红利确实让不少中国品牌实现了弯道超车。比如深圳一家做轻奢饰品的小公司,靠着短视频种草+直播带货的模式,在TikTok上三个月就做到了月销百万美元。类似案例不在少数。但过度依赖单一平台的风险,也在一次次政策波动中暴露无遗。
那么,破局之路在哪?
首先,多平台布局是必然选择。别只盯着TikTok,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甚至Pinterest都在发力短视频,用户习惯正在迁移。有数据显示,2025年YouTube Shorts全球月活已突破25亿,广告主投入同比增长近40%。这意味着,同样的经过适当调整,完全可以复制到其他平台。一位杭州的跨境电商运营负责人就告诉我:我们现在做,都是‘一鱼三吃’TikTok发一遍,Instagram剪个竖版,YouTube再出个横版合集,最大化利用素材。
其次,自建独立站正成为新趋势。很多聪明的卖家已经开始把TikTok当作流量入口,而不是终点站。他们通过短视频吸引粉丝,引导用户进入自己的网站完成购买。这样一来,即便平台受限,客户关系和数据依然掌握在自己手里。广州一位做家居用品的老板说:以前总想着在平台上爆单,现在更看重私域沉淀。哪怕每个月少赚点,也要把客户邮箱、WhatsApp号码留下来。这种去平台化的思维转变,恰恰是中国卖家成熟的标志。
再者,本地化运营越来越关键。光靠国内团队远程操控账号已经不够用了。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在目标市场雇佣本地创作者、组建本土客服团队,甚至在当地设仓发货。比如浙江一家母婴用品品牌,去年在洛杉矶设立了办公室,专门负责策划和用户互动。他们发现,美国人更喜欢真实的生活场景,而不是夸张的促销话术。于是把拍摄场景从影棚搬到了真实家庭,销量反而提升了三成。这说明,真正打动海外用户的,不是中国速度,而是本地温度。
当然,技术工具也在帮卖家突围。AI翻译、智能剪辑、自动化投放系统大大降低了出海门槛。现在一个人就能管理多个海外社媒账号,还能实时监测各国政策动态。像一些SaaS工具已经能自动识别某国对特定词汇的敏感度,提前预警风险。这些数字护甲正在成为中国卖家应对不确定性的新武器。
更重要的是,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依然明显。无论平台怎么变,优质产品+快速响应的能力才是根本。越南、印度等地虽然劳动力成本更低,但在品类丰富度、交付灵活性上,仍难与中国匹敌。只要能把好品控关,讲好品牌故事,海外消费者依然愿意买单。
回头看,TikTok的风波或许是个提醒:风口总会变,但做生意的本质不会变。与其天天担心政策突变,不如踏实打磨产品、积累用户、拓展渠道。海外市场的大门没有关上,只是换了一种打开方式。
未来,也许某个新的社交平台会崛起,也许某项新技术会颠覆现有模式,但对中国卖家来说,机会永远属于那些准备好了的人。风浪越大,越要稳住舵。出海不易,但路,终究是走出来的。
有帮助(137)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