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广州做生意的朋友小李碰上了一件烦心事。他开了一家主打岭南风味的甜品店,取名叫荔香记,设计了一个融合荔枝和传统书法字体的Logo,想着一步到位把品牌打出来。结果刚准备上线电商平台,就收到平台通知:商标存在近似风险,无法通过审核。一查才发现,有人早在半年前注册了类似图形的商标,虽然名字不一样,但图案高度相似,导致他的商标被驳回。
这事让小李懊恼不已:早知道当初就把文字和图形分开注册了。其实,像小李这样的创业者不在少数。很多人以为注册一个整体Logo就万事大吉,殊不知在商标注册这件事上,打包注册反而容易踩坑。特别是在广州这样商业活跃、创业氛围浓厚的城市,商标资源竞争激烈,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抢注或驳回。
那么,为什么说在广州做商标注册,最好把各个元素分开注册,还要多类注册呢?这背后有不少讲究。
首先,分开注册能提高通过率。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规定,商标由文字、图形、字母、颜色等多种元素组成时,审查员会分别对每个部分进行检索比对。如果整体提交,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元素与已有商标近似,整个申请就可能被驳回。比如你设计的Logo里有个树叶图案,哪怕文字完全不同,只要这个图案和别人注册过的太像,照样通不过。而如果把荔香记三个字单独注册,再把那个荔枝图形单独注册,哪怕图形被驳回,文字部分仍有可能成功,不至于全军覆没。
其次,分开注册更灵活,使用起来也更自由。很多老板喜欢把文字和图形组合在一起用,觉得整体感强。但实际经营中,有时候只需要突出品牌名,有时候又想单用图形做宣传。如果当初是整体注册,法律上就不允许拆开使用,一旦被投诉,还可能面临侵权风险。而分开注册后,无论是单独用文字、单独用图,还是组合使用,都有法律保障,进退自如。
再说说多类注册的重要性。很多人觉得,我开的是餐饮店,注册第43类餐饮服务就够了。但现实往往更复杂。小王在天河开了家茶饮店,品牌火了之后,顺手注册了第30类食品、第32类饮料,可没想到几个月后,有人在第25类服装上抢注了他的品牌名,开始卖印有他Logo的T恤。虽然小王后来通过异议程序维权成功,但过程耗时耗力,还花了好几万律师费。
这正是多类注册的意义所在提前布局,防患未然。现在品牌跨界太常见了,今天是奶茶店,明天可能出联名款周边,后天搞个子品牌做预包装食品。如果你只注册了一个类别,等想拓展时才发现名字被别人占了,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尤其在广州,轻食、文创、电商融合发展,很多小店主都开始有自己的IP形象和衍生品,不提前把相关类别保护好,等于把市场拱手让人。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防御性注册。广州作为一线城市,不仅本地企业多,外地甚至国外的品牌也纷纷来布局。有些公司专门盯着热门商圈的新品牌,一旦发现有潜力,立刻在其他类别上抢注相似商标,等着原品牌主花高价回购。这不是危言耸听,去年白云区就有家做肠粉连锁的品牌,因为没及时注册第35类广告销售,被人抢注后被迫改名,损失惨重。
那到底该怎么操作才稳妥?建议是:第一步,把品牌名称、Logo图形、独特字体、配色方案等核心元素逐一拆解,分别提交注册;第二步,根据当前业务和未来规划,至少覆盖主营业务类别及相关延伸类别,比如餐饮类通常要兼顾食品、饮料、包装、广告推广等;第三步,定期监控商标公告,发现近似申请及时提出异议。
当然,注册只是第一步,后续维护也很关键。商标核准后每十年要续展,使用过程中要保留证据,防止被撤三因三年未使用被撤销。广州不少就是因为早期没重视这些细节,导致品牌资产流失。
总之,在这个品牌为王的时代,商标就是企业的身份证和护城河。尤其是广州这样充满活力又竞争激烈的市场,别等到生意做起来了才想起注册,更别图省事把所有东西绑在一起报。分开注册,多类布局,看似多花点钱、多跑几趟,实则是给自己的生意上了一道安全锁。毕竟,谁都不想辛辛苦苦打出的招牌,最后成了别人的嫁衣。
有帮助(161)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