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在朋友圈晒出自己打卡健身房的照片,配文大多是坚持第30天体脂率终于降到15%了,看得人热血沸腾。健身热潮席卷城市角落,连小区楼下都多了几家新装修的健身工作室。老张就是其中一个他原本是个沙发土豆,去年体检发现血脂偏高,医生建议多运动。于是他一咬牙,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社区型健身俱乐部。
可开业前,他们却卡在了一个看似简单却特别关键的问题上:健身俱乐部到底该注册哪个类别的商标?
别小看这个问题。很多人以为,开个健身房,租个场地、买几台跑步机、请几个教练就完事了。但真要正规经营,尤其是想打造品牌、未来连锁扩张,商标注册可是第一步。注册错了类别,轻则被别人抢注,重则面临侵权风险,几年心血可能白费。
那到底该注册哪一类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案例。2025年,江苏一家叫动立方的健身工作室刚火起来,就被另一家公司起诉,理由是对方早在第41类注册了动立方商标,用于健身指导服务。而这家工作室当初只在第44类医疗美容、理疗做了注册,压根没想到会被告。最后不仅赔了钱,还被迫改名,客户流失严重。
这个例子说明,选错类别,后果很严重。
根据中国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商标分类表,目前共有45个类别。和健身俱乐部最相关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第一,第41类这是核心!
很多人不知道,健身房提供的健身课程私教指导团体训练等服务,在法律上属于教育、培训范畴。所以,第41类里的提供体育锻炼设施健身指导服务组织健身竞赛等子项目,才是健身俱乐部最应该注册的核心类别。
尤其现在很多健身房都推出线上课程、直播训练营,甚至做青少年体能培训,这些都属于第41类的服务范围。如果不提前布局,一旦被人抢注,连自己的课程品牌都用不了。
第二,第35类品牌运营的保险绳
这一类主要是广告、商业管理、特许经营等服务。比如你打算做加盟、开连锁店,或者通过电商平台推广会员卡,那就必须注册第35类。否则,别人可以用同样的名字开加盟店,你还没法管。
举个例子,北京一家知名健身品牌燃力派,就是因为早期没注册第35类,结果有人在外地注册了同名商标做加盟,搞得消费者分不清真假,品牌形象大受影响。
第三,第44类容易被忽略的加分项
虽然健身房不是医院,但很多高端会所都配有体态评估、康复理疗、体重管理等服务。这些属于第44类的健康护理理疗服务范畴。如果你的俱乐部有这类增值服务,建议也注册一下,避免日后扩展业务时被动。
还有两个常被问到的类别:
第28类:包括健身器材、哑铃、瑜伽垫等体育用品。如果你打算自己生产或销售 branded 器材,比如印有品牌logo的运动服、水杯、阻力带,那就要注册这一类。
第9类:涉及APP、智能手环、运动监测软件等。现在谁家健身房没有个会员系统或训练打卡App?如果软件是你自己开发的,最好也把第9类拿下,防止技术类商标被抢注。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多类,全注册得起吗?
其实也不用慌。对于初创健身俱乐部,建议优先注册第41类和第35类,这是立身之本。等品牌做起来了,再逐步补充其他类别。而且,现在国家鼓励小微企业创业,部分地区对商标注册还有补贴政策,可以多关注本地市场监管部门的通知。
顺便提一句,2025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更新了部分服务项目的解释,明确将线上健身课程纳入第41类保护范围。这意味着,哪怕你是纯线上运营的健身品牌,只要提供教学服务,就必须在这个类别注册,否则不受法律保护。
回到老张的故事。他听了专业顾问的建议,一口气注册了第35、41、44三类,还顺带把品牌名对应的拼音和图形也做了防御性注册。虽然前期花了几千块,但他觉得值:现在客户办卡都认品牌,名字要是被人用了,咱这‘社区健康守护者’的口号可就成笑话了。
所以说,开健身房不只是拼器械、拼教练、拼价格,更要拼品牌意识。商标注册看似是小事,实则是长远经营的第一步。别等到火了才后悔没保护好名字,那时候,可能连经验都来不及总结。
想干这一行的朋友,不妨先查查商标局官网,看看你想用的名字有没有被注册。早一步规划,少走十年弯路。毕竟,流汗可以慢慢来,但品牌保护,真的等不得。
有帮助(338)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