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商标,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品牌logo、产品包装或者某个响亮的名字。但其实商标的分类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特别是第35类商标,常常被创业者、电商从业者甚至实体店老板忽视,等到品牌做大了才发现哎,怎么别人已经注册了?这下麻烦了。
那第35类商标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它不是保护你生产的产品本身,而是保护你怎么卖这些产品。换句话说,它是关于商业经营和广告销售的一类服务性商标。听起来有点抽象?咱们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比如你在杭州开了家奶茶店,名字叫茶小乐,生意越做越好,开了几家分店,还搞起了外卖、线上小程序下单。这时候你发现,有人在别的城市也用了茶小乐这个名字开奶茶店,甚至还做了连锁加盟。你气不打一处来,想告他侵权,结果一查商标你只注册了第30类茶饮原料或第43类餐饮服务,偏偏漏了第35类。这就尴尬了。
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第35类的核心包括:广告宣传、线上线下零售服务、特许经营、替他人推销、市场营销、电商平台服务等等。也就是说,只要你是在帮别人卖东西或者通过某种渠道推广销售自己的商品,这一类就绕不开。
最近有个新闻挺有代表性。某知名零食品牌在扩张过程中,发现一家新开的连锁便利店也在用类似的品牌名做铺货销售,而且主打社区团购和线上推广。虽然这家便利店没生产同类食品,但法院最终认定其在第35类上的使用构成了对原品牌的潜在竞争,存在误导消费者的风险。这个案例再次提醒大家:品牌保护不能只盯着产品本身,销售渠道和服务方式同样关键。
再拿我们熟悉的电商平台来说。像淘宝、京东、拼多多这些平台,并不直接生产商品,但它们提供的为商家提供在线市场服务,恰恰就属于第35类商标的保护范围。所以你会发现,这些大平台不仅注册了第35类,还把相关类别都打包注册了个遍,就是为了防止别人蹭流量、搭便车。
还有不少网红主播和带货达人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去年就有位抖音上的美妆博主,靠直播带货火了起来,粉丝几百万,结果突然收到律师函,说她使用的品牌名称已经被别人注册了第35类商标,要求停止使用。她这才意识到,自己虽然原创了,也设计了包装,但没及时注册核心服务类商标,导致被动。
所以说,第35类商标特别适合以下几类人:
一是做电商的。不管你是开淘宝店、拼多多店铺,还是在小红书、抖音上卖货,只要涉及替他人推广商品或组织销售活动,这一类就必须拿下。
二是打算开连锁或做加盟的。你想发展加盟商、统一品牌管理、做品牌输出,那就属于特许经营的范畴,正好归在第35类里。
三是个人品牌或IP运营者。现在很多达人打造个人品牌,卖周边、接广告、做联名,本质上也是一种商业推广行为,提前布局第35类能避免后期被抢注。
可能有人会问:我就是个小店,每天开门迎客,不做线上也不搞加盟,还需要吗?答案是:最好还是注册。因为现在的商业环境变化太快,今天你只是线下卖咖啡,明天可能就想开通外卖、上线美团点评、做个会员系统,甚至考虑出周边产品。一旦动了这些念头,你就已经踩进了第35类的服务范围。
而且商标注册讲究先到先得。中国每年商标申请量超过700万件,重名、近似的太多了。很多企业都是吃了亏才明白这个道理。比如之前有个做手工皂的品牌,只注册了第3类日化用品,结果有人抢注了同名的第35类商标,反过来要求该品牌支付授权费才能继续做推广,真是哑巴吃黄连。
当然,注册第35类也不是万能的。它不能阻止别人生产同样的产品,也不能完全杜绝山寨。但它是一道重要的防火墙,能让你在品牌运营、市场拓展时更有底气。就像买房要办产权证一样,商标注册就是给你的品牌上户口。
最后提醒一点:第35类虽然是服务类商标,但它和其他类别可以搭配使用。比如你做服装,除了第25类服装鞋帽,最好再加上第35类,这样既能保护产品,又能保护销售渠道。很多大品牌都是这么做的。
总之,别觉得商标是大公司才操心的事。在这个人人都能创业、处处都是流量的时代,早点把第35类商标安排上,说不定哪天就救了你一命。品牌之路走得稳,从一块护城河开始。
有帮助(116)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