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创业者和品牌主人都在讨论一个话题: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商标得到更全面的保护?尤其是当自家品牌逐渐打响,开始涉足不同领域时,突然发现别的公司已经在其他类别注册了相同或近似的商标,用起来反而像是侵权了。这事儿听着挺冤,但其实背后涉及的是一个关键问题跨类别注册商标保护。
咱们先看个新闻例子。今年年初,某知名国产运动品牌就遇到了类似情况。他们原本主打运动鞋服,商标也在第25类服装鞋帽注册得很扎实。可随着业务拓展,打算推出智能手环、耳机等电子产品时,却发现同一名称的商标在第9类电子产品已经被另一家公司抢先注册。虽然两家行业不同,但消费者很容易产生混淆,品牌形象也受到干扰。最后只能高价回购商标,或者另起炉灶换名字,既费钱又影响市场推广节奏。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很多人以为,只要在一个类别注册了商标,就能通吃所有领域,其实大错特错。我国采用的是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把商品和服务分成45个类别。商标权具有类别专有性,也就是说,你在第25类注册了星辰,别人还是可以在第30类食品、第35类广告销售甚至第11类家用电器注册星辰。除非你的品牌已经达到了商标的程度,否则很难跨类维权。
那么问题来了:普通人、中小企业怎么做,才能实现跨类别注册商标保护呢?
首先,得有前瞻性思维。很多初创企业一开始只想做奶茶,就在第30类、第43类餐饮服务注册了商标。可一旦火了,想出周边、做联名、开网店、卖杯子甚至进军美妆线,就会发现处处受限。所以,在注册之初,就要结合未来三到五年的业务规划,提前布局相关类别。
比如你开一家咖啡馆,除了第43类餐饮服务,最好也考虑注册第30类咖啡、茶粉、第21类杯具、餐具、第35类连锁加盟、广告推广,甚至第9类手机App、会员系统。这样哪怕将来不做这些产品,也能防止别人蹭名。
其次,别只盯着核心类别,要重视防御性注册。什么叫防御性注册?就是把你主品牌的名字,在多个不相关但容易被抢注的类别上也注册下来。比如你做儿童玩具第28类,可以顺便在第5类药品、第16类文具、第29类食品等注册相同商标,防止别人恶意搭便车。
当然,有人会说:那岂不是要注册几十个类别?成本太高了。确实,每个类别单独申请都要缴费,目前官方费用是300元/类限10个商品项目。但比起后期被抢注后打官司、买商标的成本,这笔前期投入其实是划算的。而且现在国家鼓励知识产权保护,部分地区对小微企业还有补贴政策,可以关注当地政策降低负担。
再者,定期做商标监测也很重要。现在市面上有不少第三方平台提供商标监控服务,能实时提醒你有没有人申请了相似或相同名称的商标,尤其是在你不曾覆盖的类别。一旦发现异常,可以在公告期内提出异议申请,阻止对方注册成功。这种早发现、早应对的策略,比事后维权更有效。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跨类别保护不只是注册,还包括使用证据的留存。商标法讲究使用优先,如果你长期只在一个类别使用,其他类别长期不用,可能会被他人以连续三年未使用为由申请撤销。所以,哪怕某些类别暂时没产品上线,也可以通过授权合作、小范围试用、线上宣传等方式留下使用痕迹,保住商标权。
最后,别忘了组合拳打法。单一文字商标容易被模仿,建议搭配图形、颜色或特殊字体一起注册为组合商标。同时,如果有英文名、拼音名,也建议分别注册。这样一来,即使别人换了字体或加个前缀后缀,你也更容易维权。
说到底,跨类别注册不是为了圈地自守,而是为了给品牌发展留足空间。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得宽,将来才能往上加层。商标保护也一样,提前布局、多点开花,才能避免起了高楼却被人堵了门的尴尬。
品牌是企业的脸面,商标就是这张脸的身份证。别等到被人冒用、抢注、山寨才后悔莫及。从今天起,把跨类别注册当成品牌战略的一部分,踏踏实实把名字守住,未来的路才会走得更稳、更远。
有帮助(31)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