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怕商标出现跨类别纠纷?
最近,不少创业者和中小企业主都在讨论一个话题:明明自己注册了商标,怎么还会被人告侵权?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对方的商标和自己的完全不是一个行业,一个卖奶茶的,居然被做建材的起诉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这就是近年来越来越常见的商标跨类别纠纷。
先来看个真实案例。今年年初,杭州一家主打新式茶饮的小品牌果语发现,自己门店招牌上的名字被人投诉下架,理由是侵犯了某家主营门窗定制的公司注册的果语商标。乍一听挺荒唐一个做饮料的,一个做装修材料的,八竿子打不着,怎么就侵权了?但仔细一查才发现,那家建材公司早在三年前就在第19类建筑材料和第35类广告销售注册了果语商标,而茶饮品牌虽然在餐饮类注册了,却没覆盖到这些类别。由于果语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对方认为存在品牌混淆风险,于是发起维权。
这件事在业内引起不小震动。很多人才意识到:原来商标不只是我注册了就能用,还得看别人有没有在其他类别抢先注册,甚至还要考虑商标的跨类保护问题。
那么,什么叫跨类别纠纷?简单来说,就是两个企业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但所属的商品或服务类别不同,比如服装和电子产品、食品和家具等。按理说,不同类别互不影响,但如果其中一个商标已经具备较高知名度,法律就会给予更强保护,防止消费者混淆或品牌稀释。
我国商标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商标,持有人认为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请求商标保护,从而实现跨类维权。也就是说,哪怕你只在第25类服装鞋帽注册了星辰,但如果这个牌子火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别人在第9类电子产品用星辰也可能被判侵权。
这背后其实是品牌价值的延伸逻辑。想想看,像小米这样的品牌,最早做手机,后来做电视、家电、充电宝,甚至电饭煲。如果当初只死守第9类电子设备,那后续拓展业务时,很可能被别人抢注小米在厨房电器类的商标,岂不是寸步难行?所以大企业往往从一开始就进行全类别注册,把45个类别一口气拿下,防患于未然。
可问题是,小企业哪有那么多预算去注册几十个类别?动辄上万元的成本,对刚起步的品牌来说确实是个负担。但正因如此,才更要懂得精准防御。比如你开了一家手工烘焙坊,除了第30类食品必须注册外,第43类餐饮服务、第35类加盟招商、第21类包装容器也建议同步布局。否则,万一有人在第35类注册了同名商标,将来你想开连锁店做推广,反而可能被告侵权。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风险点:互联网带来的服务边界模糊。以前餐馆就是餐馆,但现在一家餐厅可能同时做外卖平台、直播带货、自有App下单,这就涉及第9类软件、第38类通讯服务、第42类技术服务等多个类别。如果不提前规划,未来数字化转型时很可能踩雷。
那普通企业该怎么办?首先,别再以为注册一个类别就万事大吉。在提交申请前,最好做个全面检索,看看有没有相同或近似商标在其他关键类别被注册,尤其是那些可能与你未来发展方向相关的领域。其次,关注自身品牌的传播力度。一旦发现名字被他人跨类使用,且可能造成误解,应尽早提出异议或无效宣告,别等到对方做大了再来处理,那时成本更高、胜算更低。
当然,也不是所有相似名字都会构成侵权。法院在判断时会综合考虑商标的显著性、知名度、使用场景、消费者认知等因素。比如两个都叫阳光的品牌,一个是儿童玩具,一个是房地产项目,只要各自规范使用、宣传渠道不重叠,通常不会被认为混淆。但如果你刻意模仿知名品牌的视觉设计、宣传话术,那就另当别论了。
说到底,商标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品牌的护城河。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品牌竞争激烈的时代,提前布局、主动防御,比事后补救更划算。与其担心哪天突然收到律师函,不如花点时间把商标这件小事真正重视起来。
毕竟,创业不易,别让一个名字,毁了几年心血。
有帮助(308)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