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的老板都在讨论一个看似不起眼但特别关键的问题商标注册该选哪个类别?有人花了几千块注册了商标,结果发现保护范围太窄,别人换个类别照样用;也有人一口气注册十几个类别,花了大笔钱却用不上。其实,商标类别的选择真不是随便勾几个就行,里面有不少门道。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背景。根据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规定,商标是按照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来分类的,一共45个类别,其中1到34类是商品,35到45类是服务。比如第25类是服装鞋帽,第30类是咖啡茶饮,第35类则是广告销售这类服务。很多人以为注册一个类别就万事大吉,但现实往往更复杂。
举个最近的例子:去年有一家做新式茶饮的品牌茶小满,只在第30类茶饮料注册了商标,结果没过多久,市场上突然冒出一家叫茶小满的连锁便利店,也在卖茶饮。虽然名字一样,但对方注册的是第35类商业运营、零售服务。因为类别不同,法律上并不构成直接侵权,搞得茶小满原品牌方有苦说不出,最后只能花钱协商解决。这个案例在业内传开后,很多创业者才意识到:原来光注册产品所在的类别还不够,还得考虑品牌未来可能涉及的服务和使用场景。
那到底该怎么选类别呢?这里有几个实用技巧,挺接地气的。
第一,核心类别必须拿下。
这是最基本的。你卖什么,就在对应的类别注册。比如你是做护肤品的,第3类日化用品肯定要注册;做手机的,第9类电子产品跑不掉。这一步不能省,否则等于把自家品牌暴露在风险中。
第二,防御性注册要提前布局。
很多知名品牌都会在相近或可能延伸的类别上提前注册,防止别人蹭名。比如小米公司不仅注册了第9类的电子产品,还在第18类箱包、第25类服装甚至第29类食品都注册了小米商标。这不是浪费钱,而是为了防止有人注册小米锅巴小米背包之类的衍生品,影响品牌形象。对于初创企业来说,不一定全铺开,但可以优先考虑与主营业务关联性强的几个类别。
第三,别忘了第35类这个万金油类别。
很多人忽略第35类,觉得它只是广告、加盟、电商这些服务,跟自己的产品没关系。但实际上,第35类几乎是所有品牌绕不开的一环。只要你在线上开店、做推广、搞连锁加盟,甚至只是在淘宝、抖音上卖货,都涉及到第35类的服务。最近就有个案例:一家手工饰品店只注册了第14类珠宝首饰,结果被另一家公司抢注了第35类的相同商标,反过来告他们线上销售侵权。最后不得不改名重来,损失不小。
第四,结合商业模式和发展规划来选。
如果你的生意未来可能做加盟、开连锁店,那就得考虑第43类餐饮住宿、第41类教育培训这些;如果打算出周边产品,像T恤、文具、玩具,那第25类、第16类、第28类也得留意。比如最近很火的熊猫不走蛋糕品牌,除了第30类的食品注册,还早早布局了第41类线上直播互动、第43类生日派对服务,为后续的IP化运营打下基础。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跨类别近似风险。有些类别虽然不同,但消费者容易混淆。比如第29类的肉制品和第31类的新鲜果蔬,如果品牌名太相似,也可能被认定为近似商标。所以注册前最好做个全面检索,看看有没有潜在冲突。
当然,也不是类别越多越好。盲目注册会增加成本,而且商标如果三年内没有实际使用,还可能被他人申请撤销。所以建议中小企业先聚焦核心类别,再根据发展节奏逐步扩展。
说到底,商标类别选择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就像种树,一开始只需要护好主干,等枝叶长出来了,再考虑怎么修剪、怎么支撑。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一开始就规划清楚。
现在越来越多创业者开始重视知识产权,这其实是件好事。一个名字背后,不只是创意,更是心血和未来。选对类别,就是给这份心血上一把靠谱的锁。
有帮助(152)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