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里一位做饮品创业的朋友发了条动态:“折腾了一个月,终于把商标的事搞定了。”配图是一张果汁包装设计初稿,色彩鲜艳,看着就让人想来一口。评论区不少人点赞,也有人问:“你这商标注册走的是哪一类啊?”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有不少门道。尤其是像果汁这种日常消费品,很多人以为只要跟“饮料”沾边就行,但真要注册商标,还真得搞清楚类别划分。
那问题来了果汁商标注册属于几类?答案是:第32类。
根据我国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第32类主要包括不含酒精的饮料、矿泉水、汽水以及其他非酒精类饮品。具体到小项,果汁、蔬菜汁、果味水、运动饮料等都归在这个类别下。也就是说,如果你要做一款橙汁、苹果汁或者混合果蔬汁,商标注册的第一步就是锁定第32类。
不过,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比理论复杂。比如,现在市面上很多果汁产品主打“健康”“天然”“无添加”,有的还搭配功能性成分,像维生素C、膳食纤维甚至益生菌。这时候,有些人会疑惑:要不要再注册第5类?毕竟第5类涵盖的是医药、保健品、医用营养品等。但要注意,除非你的果汁明确宣称具有治疗或保健功能,并且拿到了相关批文比如“蓝帽子”保健食品标志,否则单纯强调“富含维C”或“有助于消化”并不足以跨入第5类。贸然注册反而可能被驳回,浪费时间和费用。
另外,随着品牌意识增强,不少创业者开始提前布局。比如除了第32类,还会在第29类主要是加工过的水果、果酱、果冻等和第30类茶、咖啡、蜂蜜等进行防御性注册。为什么?因为有些企业会推出“果汁+燕麦”“果汁+谷物”的混合产品,或者开发周边如果干、果酱作为搭配销售。提前注册,能防止别人抢注相似商标,造成品牌混淆。
说到这儿,不妨提一下最近的一则新闻。2025年初,某新兴果汁品牌“果小鲜”因商标被另一家公司抢先注册近似名称,导致其电商平台链接一度被下架。虽然最后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成功,但品牌推广进度被严重拖慢。这件事在创业圈引起不小讨论,也让不少人意识到:商标不仅是法律保护工具,更是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不只是果汁行业,整个快消品领域对商标的重视程度都在提升。天眼查数据显示,2025年全年,与饮料相关的商标申请量同比增长超过18%,其中新消费品牌贡献了近六成。越来越多的小众品牌不再只靠口味突围,而是从品牌命名、视觉设计到知识产权保护,一步步搭建完整的品牌形象。
当然,注册第32类只是第一步。真正让一个果汁品牌立得住的,还得靠产品本身。比如最近市场上流行的NFC果汁非浓缩还原汁,主打“短保、冷链、原汁原味”,虽然价格偏高,但依然吸引了不少追求生活品质的消费者。这类产品在宣传时常常强调“零添加”“冷压榨取”,如果商标名称能传递出这种理念,比如叫“本味”“鲜榨日记”之类,再配上清晰的品类定位,更容易在消费者心里留下印象。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包装设计也能成为品牌识别的一部分。虽然外观设计需要申请专利保护,但商标注册时如果同时提交图形商标或组合商标,可以更全面地守住品牌阵地。比如农夫山泉的“17.5度”橙汁,不仅名字特别,瓶身设计也有辨识度,久而久之就成了品类代名词。
说到底,果汁虽小,门道不少。从选品到命名,从生产到推广,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成败。而商标注册,就像是给品牌穿上第一层“防护服”。选对类别,才能避免日后踩坑;提前规划,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如今,打开便利店的冷柜,果汁货架上琳琅满目,有传统大牌,也有新锐国货。每一瓶背后,或许都有一段关于品牌命名、商标博弈的故事。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喝的不只是一口果味,更是对品质和信任的选择。
有帮助(66)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