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突然冒出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取消美国公司要多少钱?”乍一听,这话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美国公司还能“取消”?其实,这背后说的是不少中国企业这些年在美国上市后,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主动退市、私有化,甚至把业务重心从美国撤回来。于是有人就调侃说,“这不是相当于‘取消’美国公司嘛”。那么,真要走这么一步,到底得花多少钱?又牵扯到哪些现实考量?
先说个最近的例子。2025年底,国内某知名新能源车企被曝正考虑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消息一出,立刻引发热议。虽然公司后来澄清“还在评估”,但市场已经嗅到了风向的变化。类似的情况在过去几年并不少见。比如早前的教育类中概股,在政策调整和监管压力下,几乎集体撤离美股市场;还有一些科技公司,因审计底稿问题与美方监管机构僵持不下,最终选择转战港股或A股。
这些操作,说白了就是“退出美国资本市场”。而这个过程,可不是简单发个公告就能搞定的。它涉及法律、财务、税务、投资者关系等多个层面,每一步都可能烧钱如流水。
首先,最直接的成本是私有化费用。如果一家公司要从美股退市,通常得先由大股东或外部财团发起收购,把公众股东手里的股票买回来。这个过程叫“私有化”。以几年前某视频平台完成私有化为例,总交易金额超过40亿美元,其中除了支付给股东的收购款,还有上亿美元的中介服务费包括投行顾问、律师、会计师等。这些专业人士可不是白干活的,尤其是在跨境并购这种复杂操作中,光是法律顾问团队就可能横跨中美两地,按小时计费,账单惊人。
其次,合规成本也不容小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上市公司有一套严格的披露和审计要求。即便你打算退市,也得把历史财务数据理清楚,确保没有违规记录。近年来,中美在审计监管上的摩擦一度让不少中概股陷入“退市倒计时”。直到2025年双方达成审计监管合作协议,情况才有所缓解。但即便如此,企业仍需投入大量资源应对审查,有的公司每年为此支付数千万人民币的合规支出。
再者,还有潜在的赔偿风险。一旦宣布退市,部分股东可能会提起集体诉讼,声称公司信息披露不透明或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这类官司在美国司空见惯,哪怕最后胜诉,前期的应诉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别说如果真被判赔,金额可能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
当然,金钱只是表象,背后的决策逻辑更值得琢磨。为什么有些公司宁愿花大价钱也要离开美国市场?原因很现实:融资环境变了,运营成本高了,不确定性多了。过去,赴美上市被视为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标志,能拿到高估值、吸引全球资本。但现在,随着国内资本市场改革深化,科创板、北交所相继推出,越来越多企业发现,在家门口上市不仅流程更熟悉,政策支持也更到位。
另外,地缘经济格局的演变也让跨国经营变得更加复杂。汇率波动、贸易壁垒、技术限制……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得“去美国化”成了一种战略选择。不是所有公司都适合长期扎根海外市场,尤其是当核心市场和供应链都在国内的时候,硬撑一个美国主体反而成了负担。
不过话说回来,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在“逃离”美国。也有不少中国公司依然在美国正常运营、持续融资。比如一些生物医药企业和新能源企业,由于技术路线和目标市场偏重欧美,留在美股反而更有利。可见,“要不要取消美国公司”,本质上是个商业判断,而不是情绪化选择。
所谓的“取消美国公司”,其实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做出的战略调整。它背后既有看得见的金钱成本,也有看不见的机会成本。有些人看到的是几亿美金的账单,而真正懂行的人看到的,是一个企业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重新定位自己。
这条路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不适合。毕竟做生意,讲究的是顺势而为,哪儿风大往哪儿飞,才是聪明人的活法。
有帮助(99)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