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运动鞋市场又掀起了一波热潮。从国货品牌频频出圈,到一些新兴设计师品牌通过社交平台迅速走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运动鞋的设计、功能甚至背后的知识产权问题。其中,一个看似不起眼但实则非常关键的问题浮出水面:如果你也想打造自己的运动鞋品牌,注册商标该选哪一类?这可不是随便填个类别就能搞定的事,搞错了,可能几年心血就白费了。
先说总结:运动鞋的商标注册属于第25类。这个类别主要涵盖“服装、鞋、帽”等商品。具体来说,在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中,第25类明确包括了“鞋脚上的穿着物”,无论是运动鞋、休闲鞋还是登山鞋,只要属于穿在脚上的功能性或装饰性鞋履,基本都归在这个类别下。
你可能会问,就这么简单?其实不然。虽然核心类别是25类,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品牌还会进行多类别布局,以防被“蹭牌”或未来业务拓展受限。比如,安踏、李宁这些大品牌,不仅在25类注册了主商标,还在第9类运动手环、智能穿戴设备、第35类电商销售、广告推广、第38类线上运动社区、直播带货服务等多个类别进行了防御性注册。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未雨绸缪”。
为什么这么重视?看看最近的新闻就知道了。2025年底,某网红运动鞋品牌因商标只注册在25类,结果有第三方公司抢注了其品牌名在第35类,导致该品牌在线上平台推广时收到侵权警告,一度被迫下架宣传。虽然后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成功,但过程耗时耗力,还影响了品牌形象。这件事在业内引起不小震动,也让不少初创品牌意识到:商标注册不是“交钱完事”,而是品牌战略的第一步。
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运动鞋功能的不断升级,跨界融合越来越普遍。比如现在不少运动鞋搭载了缓震芯片、压力感应技术,甚至能与手机App联动记录步态数据。这类产品虽然本质还是鞋,但已经带有科技属性。这时候,仅注册25类就不够了。像匹克推出的“态极”系列,就在申请25类的同时,也对相关技术名称在第9类科学仪器、电子产品进行了保护,防止别人仿冒技术概念。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鞋盒和包装。别小看一双鞋的外包装,它同样是品牌识别的重要部分。有些品牌会在第16类纸品、包装材料注册专属鞋盒设计或标语,确保从开箱体验到视觉传达都形成闭环。比如最近爆火的某国产滑板鞋品牌,就因其独特的牛皮纸鞋盒和手绘风格标签成了社交媒体上的打卡热点。这种细节,往往也是通过商标和版权双重保护来实现的。
那注册流程复杂吗?其实并不算太难,但专业的事最好交给专业的人。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支持个人和企业在线提交申请,费用也不高。但难点在于“商标近似判断”和“类别细分”。比如,“跑步鞋”和“训练鞋”虽然都属25类,但如果已有类似名称注册,新申请就可能被驳回。这时候,提前做商标检索、找代理机构评估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提醒一点:商标是按“类别+商品项目”来核准的。你在25类注册时,不能笼统写“鞋”,而要具体到“运动鞋”“篮球鞋”等。否则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你的商标在“皮鞋”上获批了,但别人照样能注册“运动鞋”用同一个名字,消费者一混淆,吃亏的还是自己。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近年来兴起的“联名款”风潮。两个品牌合作推出限量运动鞋,双方都要确认彼此商标使用范围是否覆盖合作产品。如果一方没在25类注册鞋类,哪怕在其他领域名气再大,也没资格出现在鞋舌或鞋盒上。去年某咖啡品牌想跨界做联名运动鞋,结果发现自家商标压根没涉及鞋类,临时补救差点耽误发售,闹了个不大不小的乌龙。
归根结底,商标注册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品牌资产的“地基”。尤其在运动鞋这个竞争激烈、模仿成本低的行业,早一天注册,就少一分风险。无论是个人创业者还是成熟企业,都应该把商标布局纳入产品开发的早期规划中。别等到爆款出炉、全网热议时,才发现名字被人抢先注册,那就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晚集”了。
所以,下次你看到一双设计亮眼的运动鞋,除了关注它的配色和科技,不妨也想想:这个品牌,有没有把该护的“名字”护住?毕竟,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名字,有时候比设计更值钱。
有帮助(343)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