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红书和抖音上关于“祛痘面膜”的讨论又火了一把。不少博主分享自己用某款网红面膜后痘痘明显减少的经历,评论区里总有人问:“这面膜靠谱吗?”“是不是智商税?”其实,除了产品本身的效果,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一个看似简单的“祛痘面膜”,背后还藏着不少门道比如,它的商标注册该归在哪一类?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跟我们日常消费息息相关。你有没有发现,有些贴着“祛痘”标签的面膜,在药店里能买到,而有些却只能在美容院或电商平台下单?这其中的区别,往往就藏在商标注册的类别里。
根据我国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常说的“尼斯分类”,化妆品、护肤品通常注册在第3类,主要包括清洁、护肤、美容用途的非医用日化用品。像洗面奶、爽肤水、普通面膜,基本都归在这里。所以,如果你的产品主打“补水”“提亮”“控油”,哪怕它对轻微痘痘有点辅助作用,只要不宣称治疗功能,注册第3类就够了。
但“祛痘”这个词就不一样了。一旦产品名称或宣传中明确提到“祛痘”“抗痘”“治疗粉刺”等功效,性质就开始往“医疗效果”靠拢了。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你到底是个护肤品,还是个药品?
举个例子,2025年国家药监局曾通报一批违规宣传的“消字号”产品,其中就有几款面膜,包装上写着“快速祛痘”“杀菌抑螨”,结果被查出非法添加激素。这些产品原本只是消毒类产品属于“消字号”,不是“妆字号”或“药字号”,却被当作有治疗功能的产品来卖,最终被下架处理。这件事也给行业敲了警钟:宣传功效,得先看资质。
那么,真正想合法合规地推出一款“祛痘面膜”,企业该怎么操作?一般来说,如果产品确实含有具备医学验证的活性成分,比如水杨酸、壬二酸、茶树精油等,并且希望强调其对抗痤疮的作用,企业可能会选择同时注册第3类和第5类。第5类主要是医药制剂,包括消毒剂、医用敷料等。但要注意,注册第5类意味着产品要按照药品或医疗器械的标准来审批,流程更复杂,成本也更高。
也有企业走“特妆品”路线。2025年起,我国对祛斑、防晒、祛痘等特殊用途化妆品实行“特证管理”。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光明正大地在广告里说“本品经临床测试,可有效改善青春痘”,那必须申请“国妆特字”批号。这类审批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配方、生产工艺、安全性测试都有严格要求。现在市面上一些知名国货品牌推出的祛痘面膜,比如某森林、某博士,走的就是这条路。
当然,不是所有带“祛痘”字样的产品都这么规范。有些商家打擦边球,在详情页写“帮助改善痘肌”“适合油痘肌使用”,既暗示功效,又避免直接触碰“治疗”红线。这种做法虽然常见,但风险也不小。一旦被监管部门认定为虚假宣传,轻则罚款,重则下架封店。
回到最初的问题:祛痘面膜商标注册哪一类?答案不是非黑即白。如果只是普通护肤面膜,附带一点控油舒缓功能,第3类足矣;如果真想做成有明确祛痘功效的产品,就得考虑申请特妆品资质,甚至涉足第5类医药相关类别。关键在于,你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有对应的法律身份支撑。
最近还有个趋势值得注意:越来越多新锐品牌开始注重“医研共创”。比如某主打敏感肌护理的品牌,联合皮肤科医生开发了一款专为痘肌设计的修护面膜,不仅注册了第3类商标,还拿到了三甲医院的临床反馈报告。这种“科学背书+合规运营”的模式,正在成为行业新标杆。
说到底,消费者买面膜,图的是安心和效果。而对企业来说,选对商标类别,不只是走个流程,更是对产品定位的一次严肃思考。毕竟,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谁还想靠模糊话术蒙混过关呢?
下次你在直播间抢购那款“七天告别痘痘”的面膜时,不妨多看一眼包装上的批准文号。是“国妆特字”还是“卫妆准字”?小小的字符背后,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标准和承诺。
有帮助(298)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