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不少朋友都在聊创业开美妆品牌的事。有人想做国风彩妆,有人打算主打天然成分护肤品,还有人琢磨着搞个专为敏感肌设计的小众线。聊着聊着,话题总会绕到一个看似简单却特别关键的问题上:“咱们这牌子名字和logo注册商标,到底该选第几类?”别看这问题不起眼,真要弄错了,轻则白花几千块注册费,重则日后被人告侵权,品牌刚起步就踩了大坑。
其实啊,这个问题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里是有明确答案的。按照国际通用的“尼斯分类”,商品和服务被分成45个类别,而化妆品这类产品,主要集中在第3类。
第3类具体包括什么呢?简单说,就是日常用的那些清洁、护肤、美容产品。比如洗面奶、爽肤水、乳液、面霜、防晒霜、面膜、粉底液、口红、眼影、香水、染发剂、指甲油等等。只要是直接用于人体清洁、保养或美化外表的日化用品,基本都归在这一类里。
举个最近的例子,今年年初有个新锐国货品牌“花知意”因为爆品口红卖得太火,结果发现市面上出现了同名但包装相似的仿品。后来一查,原来是他们当初只注册了第3类里的“口红”项目,没把“唇膏”“彩妆”这些相近项目全注册下来,给了别人钻空子的机会。这件事在业内挺有警示意义注册商标不能图省事,得把相关小项列全了。
那是不是只注册第3类就够了呢?也不一定。如果你的品牌不光卖产品,还想延伸出自己的形象店或者线上直播带货,那就得考虑其他类别了。比如说,你开了线下体验店,提供皮肤测试、化妆服务,这就涉及到第44类的“美容服务”;要是你还打算出教程视频、办美妆课程,可能还得注册第41类的“教育培训”;更别说现在谁不做电商,第35类的“广告销售”也几乎是标配毕竟淘宝、抖音开店都得用到这个类别的商标授权。
前阵子有个新闻挺有意思:某网红博主自己研发了一款精华液,在小红书上火了之后准备正式上线销售。结果去申请商标时才发现,早有人把她的品牌名抢注了,而且不仅注册了第3类,还把第35类和第44类一起拿下。最后她只能改名重新来过,前期积累的粉丝认知也打了折扣。所以说,聪明的做法是“核心类别+防御布局”双管齐下,哪怕暂时用不上,先把名字保住再说。
另外提醒一句,很多人以为注册完就万事大吉,其实后续维护也很重要。商标核准后每十年要续展一次,中间如果连续三年没使用,别人还能以“撤三”为由申请撤销。所以哪怕是初创品牌,也要记得保留产品包装、销售记录、宣传物料这些证据,证明你在真实使用这个商标。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那像牙膏、洗发水这些算不算第3类?严格来说,牙膏属于第3类,但洗发水、沐浴露这类清洁用品虽然也是日化,却因为功能更偏向“清洗”而非“美容护肤”,通常也被划入第3类。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有些企业还会同时注册第21类化妆用具和第5类医药卫生用品,尤其是当产品宣称有祛痘、防脱等功效时,边界容易模糊,多注册几个类别更稳妥。
总之,搞美妆品牌,商标就像孩子的名字,取好了才能安心长大。别等到火了才想起来保护,那时候可能已经晚了。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支持在线查询和申请,流程透明了不少,很多创业者也能自己先做个初步检索。当然,如果预算允许,请个靠谱的代理机构帮忙规划类别、规避风险,这笔钱花得值。
创业不容易,每个细节都可能决定成败。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一开始就踏踏实实把商标这事搞明白。毕竟,谁不想让自己的品牌走得久一点、稳一点呢?
有帮助(188)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