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开始关注起商标注册这件事。不管是开个小店、做点手工产品,还是开发个APP,越来越多普通人意识到:名字和标志不只是个代号,它背后代表的是品牌价值。而要保护好自己的品牌,第一步就是注册商标。可一打开商标注册的页面,很多人就懵了怎么还有“分类”?这商标还能分门别类?
其实,商标注册的分类并不是随便定的,而是有一套国际通行的标准体系,叫做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尼斯分类”。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个体系,中国也不例外。简单来说,这个分类把所有商品和服务分成了45个大类,其中1到34类是商品,35到45类是服务。你卖什么,就归到哪一类。
举个例子,如果你开了一家奶茶店,那你的核心产品是饮品,属于第32类不含酒精的饮料。但如果你还顺带卖杯子、吸管这些周边商品,那就可能涉及第21类家用或厨房用具。更别提你要是开了个线上小程序,提供外卖下单服务,还得考虑第35类广告销售和第43类餐饮服务。所以你看,一个小小的奶茶店,可能就要注册好几个类别,才能全面保护自己的品牌。
最近有个挺火的新闻也印证了这一点。某网红雪糕品牌因为只在第30类方便食品注册了商标,结果被另一家公司抢注了第32类的相同名称,用来生产气泡水。虽然最终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成功,但过程耗时耗力。这件事提醒了不少创业者:商标注册不能图省事,得提前布局。
那到底该怎么选类别呢?最基础的原则是“按需注册”。比如你是做服装的,那第25类服装鞋帽肯定跑不掉;做手机配件的,第9类科学仪器要盯紧;开健身房的,第41类教育娱乐和第44类医疗园艺都可能用得上。但光是注册主营类还不够,现在跨界太常见了,很多品牌都会提前把相关类别“占住”,防止别人钻空子。
比如大家熟悉的“小米”,除了第9类的电子产品,还在第3类日化用品、第25类服装、第30类食品等多个类别注册了商标。哪怕你现在不做这些,未来万一拓展业务,也不至于被人卡脖子。这种“防御性注册”在商业竞争中越来越普遍。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服务类商标的重要性正在上升。过去大家觉得只有实物才需要商标,但现在服务行业也越来越重视品牌建设。比如最近兴起的宠物殡葬、收纳整理、心理健康咨询等新兴服务,从业者纷纷注册第35类到第45类的相关商标。一位从事上门美甲的朋友就告诉我,她一开始没注册商标,结果同行用了相似的名字开店,客户都搞混了。后来她赶紧补办,才算把品牌稳住。
另外,随着直播带货和社交电商的火爆,第35类商标变得格外关键。这一类涵盖广告推广、线上线下零售、电商平台服务等,几乎是所有想做品牌营销的企业都绕不开的。不少主播团队现在都会专门注册第35类,避免将来在合作、招商时出现纠纷。
当然,也不是类别越多越好。注册一个类别就要交一份费用,而且商标核准后每满五年还要使用备案,长期不用可能被撤销。所以建议初创者先聚焦核心业务,把最关键的1到3个类别注册好,等发展起来了再逐步扩展。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知识产权局近年来也在优化商标审查流程,推出了电子申请、快速审查等便民措施。去年还上线了智能查询系统,输入关键词就能推荐相关类别,对新手特别友好。不过系统只是辅助,最终决定还得靠自己判断,必要时也可以找专业代理机构咨询。
说到底,商标分类看似是个技术问题,其实反映的是经营思路。你在哪个赛道发力,未来想往哪儿走,都会体现在注册类别里。与其等到被抢注了才后悔,不如一开始就规划清楚。毕竟,品牌就像一棵树,商标是根,分类就是土壤根扎得深,树才能长得高。
现在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重视知识产权,这是好事。无论是街边小店还是自由职业者,只要有自己的名字、有想坚持的东西,都可以考虑把商标注册提上日程。别觉得那是大公司的专利,其实每个人都有权利保护自己的创意和努力。
有帮助(152)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