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在创业或开网店时都遇到一个实际问题:想注册个服装品牌,却搞不清该选哪个类别。有人以为“服装”就是一类,结果提交申请后被驳回;还有人花了钱注册了第25类,回头一看发现内衣、帽子也得单独考虑。这事儿听起来琐碎,可对创业者来说,一步没走对,可能就白忙活一场。
其实,商标分类这事,真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定的。我国采用的是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尼斯分类”,把所有商品和服务分成了45大类。服装相关的注册,主要集中在第25类,但也不是全部。
先说最常见的我们平时穿的上衣、裤子、裙子、外套这些日常服饰,都属于第25类。这一类的官方描述是“衣物、鞋、帽”,也就是说,只要是穿在身上用于遮体、保暖或装饰的衣服,基本都在这个范畴里。比如你开个女装店,主打连衣裙和风衣,那第25类就是你的核心注册类别。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服装品牌,像太平鸟、UR、李宁等,首先都会在第25类注册商标。
但问题来了,帽子算不算?算。鞋子呢?也算。很多人以为鞋是单独一类,其实在中国商标体系里,普通鞋子也归在第25类。不过这里有个细节要注意:如果是特种用途的鞋,比如运动防护鞋、工业用安全鞋,可能会涉及到其他类别,需要额外评估。
再来说说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比如,你做的是设计师品牌,主打印花T恤,图案本身很有辨识度。这时候除了注册第25类,最好也考虑第16类纸制品和第35类广告销售。为啥?因为第35类管的是“替他人推销”“在线零售”这类服务。现在谁不做电商?你在淘宝、抖音开店卖衣服,本质上是在提供销售服务,不注册第35类,别人照样可以用你的品牌名开个店,合法合规地蹭流量。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点是配饰。围巾、领带、腰带这些,虽然也是穿在身上的,但它们的分类有点特殊。普通围巾、领带仍在第25类,但皮质腰带、金属扣腰带,有可能会被划入第18类箱包皮具类。去年就有个案例,杭州一位创业者注册了第25类做潮牌,结果被人抢注了同名商标在第18类上,导致他的皮带产品无法上线,最后只能花钱买回商标使用权,吃了个哑巴亏。
还有内衣、泳装、袜子这些贴身衣物,很多人以为要单独分类,其实不然。它们仍然属于第25类。不过如果你的产品带有特殊功能,比如塑身衣、医疗级压力袜,那就可能涉及第10类医疗器械,这时候就得谨慎评估,避免侵权风险。
最近几年,国潮兴起,越来越多原创品牌冒出来。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2025年全年,仅服装鞋帽类的商标申请量就超过47万件,同比增长近12%。其中,年轻创业者占比显著提升,不少人是边设计边注册,对流程不熟悉,导致后期维权困难。有律师提醒,商标注册最好是“提前布局”,别等到品牌火了才想起来保护自己。
另外,随着功能性服装的发展,像防晒衣、速干运动服、智能温控夹克这些新产品不断出现,分类边界也在模糊。比如某款带加热功能的羽绒服,衣服本身在第25类,但内置的电池和电路系统可能涉及第9类电子产品。这种跨界产品,更需要多类别注册来全面保护。
说到这里,还得提一句国际注册的问题。如果你打算将来出海,比如把品牌卖到东南亚或欧美,光在国内注册还不够。可以通过马德里体系进行国际延伸,但前提是基础注册已经核准。很多品牌早期只顾着国内,忽略了海外布局,等想拓展市场时才发现名字早就被抢注了,悔之晚矣。
服装商标注册看似简单,实则门道不少。第25类是主战场,但不能“一注了之”。根据产品特性,合理扩展到第18类皮具、第35类电商销售、第9类智能穿戴、甚至第26类服装装饰品如徽章等,才能织好知识产权这张网。
创业不易,品牌更是心血所系。花点时间搞清楚分类,比事后打官司划算多了。毕竟,名字是你品牌的起点,护好了,路才能走得远。
有帮助(199)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