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朋友在创业群里聊起自己打算做一款手工甜品,主打特色是用自制的牛奶酱做夹心,口感浓郁顺滑,回头客特别多。他正准备注册商标,结果被一个问题卡住了:牛奶酱这东西,到底该归到哪一类商标?一时间还真没人能说得清。这事儿听起来挺小,但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门道。
咱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类商标,比如“蒙牛”“伊利”,一听就知道是乳制品;“老干妈”“李锦记”显然是调味品。可像“牛奶酱”这种介于乳制品和调味品之间的产品,分类就没那么明确了。它既不是单纯的牛奶,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果酱或巧克力酱,那到底算啥?
根据我国现行的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常说的“商标分类表”,第29类主要包括肉、鱼、加工过的水果蔬菜、坚果、蛋奶制品等;第30类则涵盖咖啡、茶、糖、米面、调味品、蜂蜜、糕点等。乍一看,牛奶酱似乎两边都能沾上边含奶,往29类靠;作为涂抹或调制用途,又像是30类的调味品。
查阅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信息可以发现,近年来有不少企业尝试注册“牛奶酱”相关商标。比如2025年广东一家食品公司就在第30类成功注册了“香醇牛奶酱”商标,用途描述为“用于面包涂抹及甜品制作的乳基调味酱”。而另一家山东企业则在第29类注册了“浓香牛奶酱”,归类为“加工过的乳制品”。这说明,同一个名称,在不同使用场景和配方基础上,确实可能分属不同类别。
这就提醒创业者:别以为起个名字就能随便注册,关键得看产品的实际属性和用途。如果你做的牛奶酱是以奶粉、奶油为主要原料,经过杀菌、浓缩工艺制成,更像是即食乳制品,那第29类更合适;但如果它是作为烘焙辅料、涂抹酱或饮品调配使用,强调的是“调味”功能,那第30类才是正途。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很多创业者只注册一个类别,结果品牌火了以后,被人抢注其他类别的相同商标,维权起来特别麻烦。比如你注册了第30类做牛奶酱,别人却在第29类注册同名产品,消费者很容易混淆。所以稳妥起见,建议核心类别主攻,相关类别也提前布局。尤其是像“牛奶酱”这种边界模糊的产品,跨类保护更有必要。
顺便提一句,最近市场监管部门也在加强对食品类商标的审查力度。2025年初,有几起因商标名称误导消费者被驳回的案例,比如某公司申请“儿童高钙牛奶酱”被拒,原因是“高钙”属于营养声称,需提供相应检测报告和资质证明。这说明,现在不仅分类要准,命名也得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回到开头那位朋友的问题,我给他建议:先明确产品定位。如果是走手作甜品路线,搭配吐司、华夫饼售卖,偏重风味调配,首选第30类;如果主打健康营养,包装成即食乳品,甚至想上商超冷柜,那就考虑第29类。最好再找专业代理机构做个检索,看看有没有近似商标,避免白忙活。
其实不只是牛奶酱,现在很多新式食品都面临类似的分类难题。像植物奶、酸奶饮、芝士酱、低糖果泥这些新兴品类,传统分类表一时跟不上创新节奏。这时候,企业的判断力和前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注册商标不是走形式,而是品牌长远发展的第一步。
说到底,一个小小的分类问题,反映的是整个食品行业在细分化、个性化道路上的不断探索。消费者口味越来越刁,产品形态越来越丰富,法律和规则也在慢慢适应。作为创业者,既要懂产品,也得懂规则。不然,好好的创意,可能就卡在一张商标申请表上了。
那天之后,朋友认真研究了一周,最后决定在第30类主注册,同时在第29类和第35类广告销售做了防御性布局。他还特意把产品说明写得清清楚楚:“以鲜奶为基础,添加少量糖和 stabilizer,适用于烘焙及直接食用。”没过多久,商标受理通知书就下来了。看着那张纸,他笑说:“原来起名字只是开始,真要把牌子立住,每一步都得踩实了。”
有帮助(65)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