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互联网企业注册商标的话题又热了起来。起因是某知名短视频平台被曝出其核心App图标和名称在第9类商品上遭遇他人抢注,虽然最终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成功,但这件事也让不少创业者和中小企业主开始重新审视一个问题:做互联网,到底要不要注册第9类商标?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跟咱们每天用的手机、APP、软件都息息相关。简单来说,第9类商标主要涵盖的是科学仪器、电子设备、计算机程序、下载的软件、手机应用等与科技产品直接相关的类别。换句话说,只要是带“电”的、能装在设备上的、能联网运行的东西,基本都归这一类管。
你可能觉得奇怪:我开的是个平台,或者做个电商平台,又不生产手机、不卖硬件,跟第9类有什么关系?但现实情况是,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只要有自己的App或小程序,几乎都绕不开第9类。
举个例子,去年某家新兴社交软件因为没及时注册第9类商标,结果上线不到半年就被竞争对手以商标侵权为由投诉下架。虽然最后证明对方属于恶意抢注,但前期的运营损失和品牌信任度下滑已经难以挽回。这说明什么?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下,技术形态和商业模式高度融合,一个App不仅是服务入口,更是品牌的实体化载体。而这个“载体”本身,就得靠第9类商标来保护。
再看最近的新闻,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商标申请量同比增长超过18%,其中第9类的注册占比显著上升。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企业,几乎在创业初期就会把第9类作为必选项。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越来越成熟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再等到出事才补救,而是提前布局,防患未然。
其实不只是App本身。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已经深度嵌入用户设备,比如可穿戴设备的配套软件、智能家居的控制程序、车载系统的应用接口等等。这些功能虽然由后台服务器支撑,但用户接触的第一界面往往是安装在设备上的软件。一旦别人抢先注册了相同或近似的商标,轻则被迫改名换标,重则面临下架风险。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融资和上市。投资人现在看项目,除了商业模式和数据增长,也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知识产权布局是否完整。有没有核心类别的商标?是否存在潜在纠纷?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估值。有VC朋友就说过,他们投过一家SaaS公司,尽调时发现第9类商标还在别人手里,差点终止投资。后来创始人花高价回购,才算过关。这教训不可谓不深。
当然,也有人会说:“我先上线跑起来再说,商标以后补。”这种想法在过去或许行得通,但现在越来越危险。一方面,商标注册有“申请在先”原则,谁先提交谁优先;另一方面,随着创业热度上升,大量闲置商标被囤积,专门等着企业做大后索要高额转让费。有些甚至是职业抢注者盯着热门赛道,一旦发现新项目上线,立马下手。等你反应过来,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注册时机。
那是不是所有互联网企业都必须注册第9类?严格来说,不是“必须”,而是“强烈建议”。特别是当你具备以下特征时:有自己的客户端iOS/Android、提供可下载的软件、使用独立品牌命名的技术产品、计划接入智能硬件生态……这些情况下,第9类就是你的“防护盾”。
而且,商标注册从来都不是一锤子买卖。很多成熟企业都会采用“核心+防御”的策略。比如除了第9类,还会在第35类广告销售、第38类通讯服务、第42类技术服务等同步布局,形成完整的品牌保护网。像我们熟悉的美团、滴滴、小红书,都是这么做的。它们的名字和LOGO在多个类别上都有备案,目的就是防止别人蹭名气、打擦边球。
话说回来,注册商标也不是万能的。光有证书不够,还得用起来。商标法讲究“使用在先”,长期不用还可能被撤销。所以企业在注册后,也要注意留存使用证据,比如上线截图、推广材料、用户协议里的品牌露出等。这才是真正的品牌资产管理。
第9类商标对互联网企业而言,早已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它不像服务器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在关键时刻,可能比代码还重要。毕竟,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名字和标识就是用户认知的第一道门。门要是被人占了,再好的产品也可能进不去。
与其事后折腾,不如一开始就打好地基。毕竟,创业拼的不只是速度,还有底线思维。
有帮助(201)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