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在注册公司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家公司在香港注册的名称,居然和内地某知名企业完全一样,甚至字号、行业都高度相似。比如“腾讯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和深圳的“腾讯科技有限公司”,名字几乎一模一样,但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下运营。这种情况引发了不少讨论:为什么同名公司能在两地同时存在?会不会造成混淆?是否存在法律风险?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罕见,也不违法。根本原因在于,香港和内地虽然同属中国,但在公司注册制度上实行的是“属地管理”原则。也就是说,公司名称的注册和保护范围,只限于各自行政区域内的登记系统。内地的企业名称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或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核准,而香港的公司则由公司注册处统一管理。两地数据库不互通,审核标准也不同,因此出现名称重复是完全可能的。
举个最近的例子,2025年底,有媒体报道称,一家名为“华为云技术香港有限公司”的企业出现在香港公司注册处的公开记录中。而大家熟知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部在深圳,属于内地注册企业。尽管名字极其相似,但经过核实,这家香港公司并非华为官方设立的分支机构,而是一家独立注册的实体。这种情况一度引发公众对品牌混淆的担忧。
不过,从法律角度看,只要这家公司没有直接冒用“华为”商标,也没有进行虚假宣传或商业欺诈,单纯使用相似名称在香港注册,并不构成违法。因为“公司名称”和“注册商标”是两回事。内地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明确指出,企业名称受地域限制,不能跨区域绝对排他。而商标权才是全国性保护的权利。换句话说,哪怕你在内地注册了“小米科技”,别人仍可以在香港注册“小米科技有限公司”,只要没在相同类别注册“小米”商标,就不一定侵权。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随意“蹭名”。近年来,随着跨境商业活动频繁,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视品牌在不同法域的布局。像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大型企业,早已在全球包括香港在内的多个地区提前注册了公司主体和核心商标,以防被他人抢注。这种“防御性注册”已成为大企业的标配操作。
但对于中小创业者来说,情况就复杂一些。有些人为了显得“洋气”或便于开展外贸业务,特意选择在香港注册公司,并套用内地知名品牌的命名方式,比如“某某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信任加成,但从长远看风险不小。一旦被真正的品牌方发现并主张权利,不仅可能面临法律诉讼,还可能影响企业信誉。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初,香港公司注册处曾发布指引,提醒公众注意区分“公司名称”与“品牌标识”的区别,并建议企业在命名时尽量避免与知名品牌高度相似,以减少潜在纠纷。同时,内地也在推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完善,未来或许会加强与港澳地区的数据对接,提升名称查重的精准度。
那么,作为消费者或合作方,该如何辨别一家公司的真伪呢?最简单的方法是查证注册信息。内地企业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营业执照、股东结构等;香港公司则可通过公司注册处的“网上查册中心”获取其编号、成立日期、董事名单等公开资料。两家看似同名的公司,往往在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银行账户、发票抬头、合同签署主体也是重要判断依据。正规企业通常会在官网、宣传材料中明确标注其注册地和法律实体。如果一家自称“总部在香港”的公司,却使用内地的客服电话、办公地址,甚至收款账户都在内地,那就要多留个心眼了。
香港与内地公司名称重复的现象,是现行分治管理体制下的正常结果。它既反映了跨境商业的活跃,也暴露了品牌保护意识的差异。对企业而言,与其依赖“搭便车”式的命名策略,不如踏实打造自己的品牌价值;对公众而言,增强信息核查意识,才能避免被表面名称所误导。
这个世界越来越互联互通,但规则依然有边界。尊重制度差异,守好法律底线,才是长久经营之道。
有帮助(92)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