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被“茶颜悦色”和“茶颜观色”之间的商标纠纷新闻刷了屏。两家名字听起来几乎一模一样的奶茶品牌,因为商标问题打了好几年官司,最终法院认定“茶颜悦色”更具知名度和先发优势,而“茶颜观色”被判停止使用近似标识。这件事让很多人开始关注一个看似简单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商标注册类别不一样,还能注册吗?
其实,这个问题在日常创业、开店、做品牌的路上特别常见。比如你开了一家卖咖啡的店,叫“星语”,后来发现有人在服装类也注册了“星语”,这种情况合法吗?会不会构成侵权?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得明白,中国的商标制度是按照“分类注册、分类保护”的原则来的。目前,商标一共分为45个类别,前34类是商品类,后11类是服务类。比如第30类包括咖啡、茶、糕点等食品,第25类是服装鞋帽,第43类则是餐饮服务。也就是说,同一个名字,如果用在不同类别的商品或服务上,理论上是可以分别注册的。
举个例子,大家熟悉的“苹果”我们想到的是手机,但其实在第31类水果里,“苹果”当然也可以作为水果的通用名称存在,不过不能独占。而“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在多个类别注册“Apple”商标,是因为它已经在电子设备领域建立了强大的品牌识别度,跨类保护的门槛也因此提高。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类别不一样,可以注册吗?答案是:通常可以,但不是绝对安全。
这里有个关键点:是否会造成消费者混淆。商标法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防止公众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产生误认。哪怕你在不同的类别注册了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如果两个品牌在市场上实际使用时让人傻傻分不清,那依然可能被告侵权。
比如,前几年有个案例:一家公司在第18类皮具注册了“小米生活”,而大家熟知的“小米”主要在第9类电子产品运营。尽管类别不同,但由于“小米”品牌知名度极高,法院最终认定“小米生活”属于恶意攀附,构成不正当竞争,被判赔偿并停止使用。
这说明,当一个品牌已经具备较高知名度时,它的保护范围会“溢出”到其他类别。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公司会采取“全类注册”策略,提前把45个类别都注册一遍,防止别人钻空子。像阿里巴巴、华为、老干妈这些企业,名下都有上百个商标,覆盖各种可能的延伸业务。
当然,对于普通创业者来说,全类注册成本太高,也不现实。那该怎么办?建议是:先聚焦核心类别,再根据发展需要逐步扩展。
比如你开了一家手工烘焙坊,主打蛋糕和甜点,那就优先注册第30类食品。如果未来想推出自己的周边产品,比如围裙、烤箱贴纸,就可以考虑注册第21类厨房用具或第25类服饰。但如果有人已经在你没注册的类别用了相同名字,只要不造成混淆,一般不会影响你正常使用。
不过要注意的是,有些类别之间关联性很强,风险更高。比如第30类的茶饮和第43类的餐饮服务,虽然类别不同,但现实中经常一起出现。就像“茶颜悦色”,它同时注册了这两个类别,确保品牌在门店经营和饮品销售上都能受到保护。如果你只注册了其中一个,别人在另一个类别抢注,后续扩张就会很被动。
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品牌跨界越来越频繁。比如一个做运动手环的品牌,可能后来推出运动服饰;一个知识付费平台,也可能上线自有品牌的文具或书籍。这时候,早期的商标布局是否周全,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品牌自由度。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声音商标、图形商标和文字商标是分开保护的。也就是说,就算别人在某个类别注册了“小鹿咖啡”文字商标,只要你设计的logo和字体有显著区别,或者用的是独特的口号音效,仍然有机会申请通过。但这同样要避免整体视觉或听觉上的高度相似,否则还是可能被驳回。
商标注册不是简单的“起个名字去登记”这么简单。类别不同确实提供了注册的可能性,但最终能不能用、安不安全,还得看市场实际、品牌影响力和是否存在误导风险。
与其事后扯皮打官司,不如一开始就做好功课。查清楚目标名称在相关类别是否已被注册,评估潜在冲突,必要时咨询专业代理机构。毕竟,品牌是长期资产,名字一旦定下,改起来成本可不小。
说到底,起名字不只是创意活,更是法律活。聪明的做法,是在灵感迸发的同时,多一分谨慎,少一分侥幸。
有帮助(259)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