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开始关注起互联网创业背后的“隐形门槛”商标注册。随着短视频、直播带货、知识付费等新经济模式的兴起,越来越多普通人加入创业大军。但很多人在起步阶段只顾着开发产品、搭建平台,却忽略了品牌保护这一步,结果刚有点名气,就被抢注商标,吃了大亏。
其实,商标就像是一个品牌的“身份证”,不仅能防止别人冒用,还能为未来的融资、合作打下基础。那么,对于搞互联网创业的人来说,到底该注册哪些类别的商标呢?咱们结合最近的实际案例来聊聊这个话题。
先说一个真实例子。去年有个做健康饮食App的年轻人,产品上线不到半年,用户破百万,口碑也不错。可就在准备融资时,发现自己的品牌名已经被一家外地公司注册了第9类和第42类商标。对方直接发函要求高价转让,否则就起诉侵权。最后这位创业者花了十几万才把商标拿回来,白白耽误了两个月时间。这种事在业内并不少见。
所以,提前布局商标,真的不是小事。
那具体该注册哪些类别呢?根据我国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目前共有45个商标类别,互联网项目通常涉及的核心类别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类:第9类科技产品的“标配”
这一类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手机App、数据处理设备等。只要是做互联网产品的,无论你是开发App、小程序,还是提供SaaS服务,都得注册第9类。比如你做一个记账软件,名字叫“轻松记”,不注册第9类,别人就可以用同样的名字上架同类应用,用户一搜全是混淆项,你的流量就被分流了。
最近小米、腾讯等大厂频繁出手维权,就是因为他们在早期就把核心产品相关的第9类商标牢牢攥在手里,形成了品牌护城河。
第二类:第35类线上运营的“通行证”
很多人容易忽略这一类,但它其实特别关键。第35类主要涵盖广告推广、电商销售、在线零售、品牌加盟等服务。换句话说,只要你在网上卖东西、打广告、做推广,哪怕只是通过公众号接个商单,都算在这个范畴内。
举个例子,如果你做的是一个穿搭推荐账号,后期想开自己的线上小店,或者接品牌代言,没有第35类商标,别人就能用同样的名字开个网店,消费者分不清真假,信誉受损的还是你自己。
去年就有个网红因未注册第35类商标,被第三方抢注后,电商平台直接下架了他的自营店铺,折腾好久才解决。
第三类:第42类技术服务的“安全锁”
这一类主要是技术开发、网站维护、云计算、数据分析等服务。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创业者来说,尤其是做平台型产品或技术驱动项目的,第42类是必须注册的。
比如你开发了一个AI写作工具,背后涉及算法模型和服务器支持,这就属于第42类的服务范围。如果不注册,别人完全可以打着你的品牌名,提供类似的“技术支持”服务,甚至误导客户以为是你官方的合作方。
像阿里云、百度智能云这些企业,早早就把第42类相关子项全部注册齐全,就是为了防止被蹭流量、被仿冒。
第四类:按业务扩展补充其他类别
除了以上三类“铁三角”,还得根据实际业务灵活补充。比如:
- 做教育类App的,得考虑第41类在线教育、培训服务;
- 做音乐或视频的,要注册第41类中的娱乐服务,以及第16类电子出版物;
- 涉及食品配送、生鲜电商的,第30类方便食品、第31类生鲜农产品也不能少;
- 如果未来想出周边产品,比如T恤、杯子,那第25类服装鞋帽、第21类日用器具也得提前布局。
最近有个做冥想App的品牌“心流时刻”,不仅注册了9、35、42类,还顺手把第44类心理咨询服务也拿下,为后续推出付费咨询业务铺好路。这种前瞻性思维值得借鉴。
另外提醒一点:现在商标审查越来越严,重名率高,建议起名时尽量原创,别用常见词汇组合。同时,一旦确定品牌名,最好第一时间全类别防御性注册,至少先把核心几类搞定,避免夜长梦多。
互联网创业不只是拼技术和流量,更是拼细节和远见。商标这事,花几千块可能觉得不值,但真出了问题,代价可能是几十万甚至整个项目停摆。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一开始就打好地基。
毕竟,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品牌才是最值钱的资产。
有帮助(74)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