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把目光投向了深圳。不只是周末去吃顿火锅、买点日用品那么简单,而是实实在在地在深圳扎根开公司、做项目、招员工。这种趋势在2025年到2025年间尤为明显,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政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深港之间的融合正在从“地理上的靠近”变成“经济上的深度绑定”。
打开天眼查或者企查查这类企业信息平台,输入几个常见的香港人名,你会发现不少注册地址位于深圳南山区、前海自贸区甚至龙岗的科技园区。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五花八门:跨境电商、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生物科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贸易或代工模式,而是更偏向创新和高附加值产业。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其实挺现实的。首先,深圳的创业环境太“香”了。对初创企业有各种补贴,比如租金减免、人才落户奖励、研发资金支持等。一个刚毕业的香港青年,只要项目靠谱,在深圳申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创业资助并不稀奇。相比之下,香港虽然金融发达,但创业成本高、空间小、资源集中,年轻人想从零做起难度更大。
其次,产业链配套成熟也是关键。深圳被称为“硬件硅谷”,从设计、打样到量产,最快几天就能搞定。一位在香港做智能穿戴设备的朋友跟我说,他在深圳找工厂开模,三天出样品,价格还不到香港的一半。“以前我们得把图纸送去东莞、惠州,现在直接在南山科技园走两步就搞定了。”他说这话时语气轻松,但背后其实是整个大湾区制造业协同效率的提升。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生活便利性。现在的深圳,地铁四通八达,外卖随时送到写字楼门口,租房选择多,房价虽不低但也比香港便宜一大截。更重要的是,语言相通、文化相近,生活习惯几乎无缝衔接。很多香港年轻人来了之后发现,“原来不用讲英文也能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政策层面也在不断“拆墙”。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港人的便利措施,比如允许香港专业服务机构备案后直接执业,简化跨境资金流动手续,甚至提供“港人港税”优惠也就是说,符合条件的港籍人士在深圳工作,可以按香港税率缴税,差额由补贴。这种“类香港”的制度安排,大大降低了心理门槛。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一帆风顺。有位在罗湖开了设计工作室的港青坦言,刚开始不懂内地的工商流程,跑了好几趟才办完营业执照。“内地办事讲究材料齐全、流程规范,不像香港有时候打个电话就能搞定。”但他也笑着说,“现在熟了就好多了,我还学会了用‘粤省事’APP办业务,比跑窗口快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股热潮并不仅限于年轻创业者。一些在香港经营多年的企业主也开始将部分业务转移到深圳。他们看中的不仅是成本优势,更是内地庞大的市场潜力。一位从事教育科技的港商告诉我,他的团队在深圳开发课程系统,然后通过线上平台销往全国,“香港市场太小,做个产品最多服务几百所学校;但在内地,动辄就是上万用户起步。”
与此同时,深港两地的合作模式也在升级。过去是“前店后厂”,香港接单、深圳生产;现在更像是“双核驱动”香港负责国际融资、品牌运营,深圳专注技术研发和规模化落地。这种分工让双方都能发挥所长,形成真正的互补。
交通的便利进一步加速了这种融合。广深港高铁开通后,从西九龙到福田只要14分钟;深圳湾口岸24小时通关,一辆车一脚油门就跨过了边界。有人戏称:“早上在香港喝碗丝袜奶茶,中午已经在深圳腾讯大厦谈完一轮融资。”
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速交汇,正在重塑深港之间的关系。对于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来说,深圳不再只是一个邻城,而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新起点。在这里,他们能找到更广阔的舞台,也能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这片土地的发展。
未来会怎样?或许谁都说不准。但可以确定的是,当越来越多的港人在深圳写下自己的创业故事时,这座城市的活力只会越来越强。而这样的双向奔赴,正是大湾区最动人的底色。
有帮助(278)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