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个挺有意思的话题火了有人开了一家主打“极简风”的水杯店,主推几款设计清新的玻璃杯,结果刚上线没几天,就被同行投诉商标侵权。原因是对方早在几年前就注册了类似名称的商标。这事儿一出,不少小商家和创业者都开始关注一个问题:卖玻璃杯,到底该注册哪一类商标?
其实,别看一个玻璃杯普普通通,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还真不少。很多人以为,只要产品做得好、名字起得响,就能安心做生意。但现实是,如果你没在合适的类别注册商标,哪怕销量再高,也可能一夜之间被叫停。
那问题来了:玻璃杯商标注册,到底属于哪一类?
根据中国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尼斯分类”,玻璃杯主要归属于第21类。这一类主要包括家用或厨房用器具、容器,以及饮水用具等。具体来说,像玻璃杯、陶瓷杯、保温杯、咖啡杯、茶具套装这些日常使用的饮具,基本都归在2101群组里。所以,如果你是做玻璃杯销售、生产或者品牌运营的,第21类是必须注册的核心类别。
不过,现实中很多创业者只注册一个类别就以为万事大吉,这就容易踩坑。举个例子,去年浙江有位年轻创业者推出了一款“可重复使用、带刻度标识”的玻璃水杯,主打健康饮水概念,还配了APP提醒喝水。结果因为他的品牌名同时出现在硬件产品和手机应用上,被另一家公司告了商标侵权对方早在第9类科学仪器、电子产品和第42类软件服务注册了相同名字。最后虽然没赔钱,但被迫改名,前期宣传全打了水漂。
这说明什么?现在的消费品越来越智能化、品牌化,单一类别注册已经不够用了。比如你的玻璃杯如果附带智能测温功能,就得考虑第9类;如果要做线上商城或会员系统,第35类广告销售也得覆盖;甚至如果你打算出周边,比如印有品牌logo的帆布袋或笔记本,第16类办公用品和第25类服装鞋帽也得提前布局。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点:包装。有些品牌的玻璃杯特别注重外盒设计,走的是礼品路线。这时候,如果包装盒本身也成为品牌形象的一部分,最好也查一下第14类珠宝钟表或第37类包装服务是否需要防御性注册。虽然听起来有点“过度防御”,但商标抢注在国内并不罕见。你今天觉得没必要,明天可能就被别人抢注了,到时候花钱买回来都不一定愿意卖你。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今年年初的一个案例。江苏一家做手工吹制玻璃杯的小厂,产品在社交平台上爆红,结果发现某电商平台上有大量同名店铺在卖廉价仿品。他们原本只注册了第21类,维权时才发现,对方不仅用了相同品牌名,还注册了第3类日化用品和第20类家具储物,明显是恶意囤标。幸好他们反应快,及时补充了全类别的防御注册,并通过法律途径追责,才保住了品牌。
这也提醒我们,尤其是做原创设计、小众品牌的创业者,商标注册不能“临时抱佛脚”。最好在产品还没上市前,就把核心类别和关联类别都规划好。一般来说,建议至少注册三类:第21类产品本身、第35类电商销售、第9类如有智能功能或APP。预算充足的,可以考虑45类全类注册,彻底杜绝后患。
当然,注册只是第一步,后续的使用和维护同样重要。商标法规定,注册后三年内如果没有实际使用,他人可以申请撤销。所以别光注册不用,要记得在产品、包装、官网、发票等地方规范使用商标标识,保留好使用证据。
现在不少地方也在鼓励小微企业做知识产权保护,有的地方甚至提供商标注册补贴。比如杭州去年就推出了“小微品牌护航计划”,对首次注册商标的企业补贴50%费用。这类政策不妨多关注,既能省钱,又能提升品牌安全感。
说到底,一个玻璃杯看似简单,但它背后的品牌逻辑却不简单。在这个“颜值经济”和“品牌为王”的时代,消费者买的不只是杯子,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认同。而商标,就是这种认同的第一道防线。
所以,别再觉得“不就是个喝水的杯子嘛”,从选品类到定名字,从设计包装到上线销售,每一步都得想得长远点。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心血,最后因为一个没注册的商标,给别人做了嫁衣。
有帮助(192)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