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联网圈里有个不大不小的事儿挺引人关注:某知名短视频平台因为商标问题被另一家公司起诉,争议焦点正是第35类商标。这事一出,不少人才意识到,原来这个平时不太起眼的“第35类”,居然在企业运营中扮演着如此关键的角色。
说到商标分类,很多人可能只知道自己的品牌属于哪个行业类别,比如餐饮归43类、服装归25类。但第35类却是个“万金油”它不直接对应某个具体产品,而是管广告、商业管理、线上线下零售服务这些“看不见的手”。简单说,哪怕你卖的是奶茶、做的是软件,只要涉及推广、招商、电商平台运营,第35类就绕不开。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去年底,一家新兴社交电商平台上线不久就被同行投诉侵权,原因就是对方早已注册了第35类中的“在线市场服务”项目。虽然这家平台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商标,但因为缺了这一类保护,最终不得不花大价钱和解,甚至被迫改名部分功能模块。业内普遍认为,这起事件给很多初创公司敲了警钟:商标布局,不能只盯着“自己做什么”,还得看“怎么卖出去”。
尤其对互联网和传媒企业来说,第35类的重要性更是被放大了。你想啊,现在哪个APP不搞推广?哪个平台不接广告?哪家公司不做品牌合作或电商导流?这些行为本质上都属于第35类覆盖的服务范畴。如果你没提前注册,轻则被竞争对手抢注后反向索赔,重则面临下架、改名、用户流失的风险。
举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你开发了一款本地生活服务App,主打美食探店和优惠团购。你在第9类注册了软件程序,在第43类注册了餐饮服务,听起来挺全了吧?但如果有人在第35类注册了“为他人提供在线食品团购平台”这样的服务项目,理论上他就能主张你侵犯了他的商标权因为你确实在通过平台组织商家做团购促销,而这正是第35类的核心服务之一。
这种情况并非虚构。2025年就有类似判例:一家区域性的外卖聚合平台因未注册第35类商标,被一家广告公司起诉。法院最终认定,该平台提供的商户推广、优惠信息发布等服务,构成对原告第35类商标的侵权。虽然平台本身没有直接销售商品,但其商业模式依赖于商业推广服务,因此落入了第35类的保护范围。
那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要赶紧去注册第35类呢?也不尽然。关键在于你的业务模式是否涉及“为他人提供商业服务”。比如你是自媒体公司,主要靠变现,接广告、做品牌联名、开线上小店,那第35类里的“广告宣传”“替他人推销”“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这几项就必须拿下。再比如你是知识付费平台,组织讲师开课、收取佣金、进行流量分发,这也属于典型的第35类服务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直播带货、私域运营、社群营销的兴起,第35类的边界还在不断扩展。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审查时也越来越倾向于从实际使用场景出发,而不是死抠字面意思。这意味着,即使你觉得自己只是“顺便”做了点推广,也可能被认定需要第35类授权。
当然,注册也不是一劳永逸。现实中,很多企业虽然注册了第35类,但使用不当照样有风险。比如只注册不使用,可能被他人以“连续三年未使用”为由申请撤销;或者使用范围超出核定项目,也会留下隐患。更别说还有些“职业商标囤积者”,专门盯着热门行业抢注第35类通用词汇,等着企业上门谈判买断。
所以聪明的做法是:早期规划就要把第35类纳入整体商标战略。特别是准备融资、上市或大规模推广前,务必做一次全面的商标体检。别等到投资人问“你们的知识产权布局怎么样”,才临时抱佛脚。
其实不只是互联网公司,传统企业转型做线上时也容易踩这个坑。比如一家 bakery 开通小程序卖蛋糕,以为有第30类食品就够了,结果被人告到法院,理由是在微信朋友圈打广告、做会员分销属于第35类服务。最后虽然调解结案,但品牌形象已经受损。
说到底,第35类商标的重要性,反映的是现代商业逻辑的变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融合,销售方式比产品本身更具辨识度。一个品牌能不能长久,不仅看做得好不好,更要看能不能安全地“被看见”。
在这个人人都是传播节点的时代,谁掌握了推广和连接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而第35类商标,正是这张通行证上的重要一栏。
有帮助(170)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