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个小老板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挺有代表性。他开了家奶茶店,名字起得挺有味道,包装设计也花了不少心思。结果刚火了几个月,突然发现有人在别的城市用一模一样的名字开分店,连杯子样式都照搬。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初忙着装修、招人、搞推广,压根忘了注册商标。等想去补救时,发现核心类别已经被别人抢先注册了,维权起来特别被动。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反映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做生意,光有好产品还不够,品牌保护也得跟上。而说到品牌保护,第一步就是注册商标。可商标分类有45大类,每类里还有细分项目,普通人一看头都大了到底该选哪些类?怎么选才不会留漏洞?
其实,很多人对商标的理解还停留在“把名字和logo注册一下”这个层面,觉得只要注册成功就万事大吉。但实际情况复杂得多。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某知名运动品牌和一家餐饮公司因为“同一个名字”闹出纠纷,表面看是撞名,背后其实是商标跨类保护的问题。那家餐饮公司注册的是第43类餐饮服务,而运动品牌的核心类别是第25类服装鞋帽。虽然名字一样,但因为类别不同,法律上不一定构成侵权。这说明,只注册一个类别,风险依然存在。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选类才能更全面地保护自己的品牌?
首先,得从“核心类别”入手。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比如你是做食品的,那第29类肉蛋奶、第30类米面糖茶、第31类生鲜农产品就得重点关注;要是做饮料,第32类非酒精饮料跑不了;开餐馆或外卖,第43类餐饮服务必须拿下。这些是你业务直接相关的类别,不注册等于把门敞着。
但光守“家门口”还不够。现在品牌跨界太常见了。比如你是个咖啡品牌,今天卖咖啡,明天可能出联名杯子、帆布包,后天甚至开咖啡主题民宿。这时候如果当初只注册了第30类咖啡原料和第43类餐饮服务,等到想拓展周边产品时,可能会发现第21类日用器具或第25类服装已经被抢注,再想拿回来成本就高了。
所以,聪明的做法是“适度超前”。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提前布局可能涉及的类别。像一些新消费品牌,在起步阶段就会把和用户体验相关的几大类一起注册,比如第9类APP、电子设备、第35类广告销售、第41类教育培训等。尤其是第35类,很多人忽略它,但它管的是“商业经营、广告宣传”,几乎所有品牌都会用到,属于“万能防御类”。
另外,还得提防“傍名牌”的人。有些人专门盯着热门品牌,去注册相近的名字或图形,然后等着对方来谈收购,或者干脆自己开店混淆视听。这种情况下,除了主类别,最好也把容易被模仿的类别提前占住。比如你是做儿童玩具的第28类,那第25类童装也值得考虑,避免有人用你的品牌名卖衣服,让消费者误以为是配套产品。
当然,也不是类别越多越好。注册太多会增加成本,管理起来也麻烦。关键是“精准+前瞻”。可以先列个清单:我现在做什么?未来一两年可能拓展什么?我的客户会在哪些场景接触到我的品牌?把这些场景对应的类别理出来,优先注册。
还有一个趋势值得注意:随着直播带货、私域运营越来越火,很多品牌开始重视线上服务相关的类别。比如第38类通讯服务、第42类技术开发这些过去不太被关注的类别,现在也成了保护重点。毕竟谁都不想自家品牌名字被别人用来注册小程序或做虚假推广。
说到底,商标分类不是一道数学题,没有标准答案。它更像是给品牌买保险保少了怕出事,保多了又觉得浪费。但经验告诉我们,前期多花点心思研究,比后期花几倍代价维权划算得多。
最近那位奶茶店主后来找专业代理机构重新梳理了类别,一口气注册了六个相关类别,还做了版权和外观专利的补充保护。他说:“以前觉得这些都是虚的,现在明白了,品牌就像房子,商标就是地基。地基打好了,楼才盖得稳。”这话挺实在。
有帮助(137)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