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创业朋友在聊天时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烦恼:公司刚起步,产品还没上线,商标注册却卡在了“选类别”这一步。有人一头雾水地问:“我卖的是智能水杯,到底该选第9类电子产品,还是第21类日用器具?”还有人干脆图省事,随便选了几个类别,结果后来发现被别人抢注了核心类别,后悔不已。
其实,商标类别选择看似简单,背后却大有门道。我国采用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把所有商品和服务分成45个类别,其中1到34类是商品,35到45类是服务。很多人以为只要注册一个类别就够了,但现实往往更复杂。
举个最近的例子:今年年初,一家新兴的植物奶品牌“绿野”在推出新品燕麦奶后,发现市场上突然冒出一款名字几乎一样的产品,包装风格也极为相似。他们一查才发现,对方早在半年前就注册了第29类食品和第32类饮料,而“绿野”当初只注册了第30类咖啡、茶等,压根没覆盖到自己的核心产品。虽然最后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成功,但过程耗时耗力,还影响了品牌形象。
这件事给很多创业者提了个醒:商标类别不是随便勾几项就行,得结合产品属性、市场定位,甚至未来发展方向来综合判断。
那么,具体有哪些实用的选择技巧呢?
第一,先搞清楚你的产品到底属于哪一类。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比如你做的是手机App,表面上看是软件,但它提供的服务决定了类别归属。如果是外卖平台,重点在第35类广告销售、第42类技术服务;如果是健身打卡类App,可能还要考虑第41类教育娱乐。再比如刚才提到的智能水杯,它既有电子元件温度感应、蓝牙连接,又属于日常饮水器具,所以第9类和第21类都应该注册,必要时还可以加上第10类医疗器械,以防未来开发健康监测功能。
第二,主次分明,核心类别优先注册。
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一开始就全类注册,成本太高。建议先锁定1到3个最相关的类别作为“主类别”,尤其是直接影响销售和品牌识别的那一类。比如开奶茶店,第30类茶饮原料和第43类餐饮服务就是命脉。等品牌站稳脚跟,再考虑防御性注册其他类别。
第三,留个心眼,预判未来发展方向。
很多品牌一开始只是做服装,几年后推出了香水、包包甚至咖啡馆,这时候如果当初没提前布局,就容易被人钻空子。像近年来火出圈的国潮品牌“白小T”,早期主打T恤,注册了第25类服装,但随着品牌升级,开始涉足家居服、内衣甚至生活方式产品,及时补充了第24类家纺、第3类香氛等类别,避免了后期被动。
第四,注意关联类别,防止“擦边球”。
有些类别虽然不直接相关,但消费者容易产生联想。比如做儿童玩具的,除了第28类,最好也把第25类童装和第16类文具考虑进去,因为很多品牌会做周边产品。去年就有个案例,某积木品牌没注册第16类,结果有人用相同名字卖练习册,靠品牌热度赚了一波快钱。
第五,服务类别别忽视,尤其是互联网项目。
很多创业者觉得“我又不开实体店,不用管服务类”。其实不然。第35类被称为“万能类别”,涵盖在线零售、广告推广、特许经营等,几乎所有带销售性质的线上业务都绕不开它。如果你做的是电商平台或会员订阅服务,第38类通讯服务、第42类软件开发也得安排上。
还有一个小技巧:可以参考同行怎么做。打开中国商标网,搜一搜行业内头部品牌的注册情况,看看他们都布局了哪些类别。当然,不能照搬,但至少能帮你打开思路。
最后提醒一点:商标注册讲究“申请在先”,谁先提交谁优先。所以一旦确定方向,别犹豫太久。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效率挺高,一般几个月就能出结果。万一被驳回,也有时间调整策略。
说到底,商标类别选择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伴随品牌成长的动态过程。就像种树,一开始选对土壤,后期才能枝繁叶茂。与其等到被人抢注才着急,不如早做规划,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有帮助(116)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