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关于“内裤品牌注册商标被驳回”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小范围发酵。事情是这样的:一家主打环保材质的新兴内衣品牌,在申请注册商标时,因分类填写错误导致申请被驳回,耽误了产品上市计划。不少网友调侃:“原来连内裤注册都得讲究门道?”这看似是个小问题,背后却牵扯出一个很多人忽略的事实我们每天穿的内裤,想给它起个响亮的名字、打个品牌,还真不是随便写个名字就能成的。
那么问题来了:内裤的商标注册,到底该归在哪一类?
根据我国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常说的“商标分类”,内裤属于第25类服装、鞋、帽。具体来说,这一类别涵盖了所有穿在身上的衣物,从外套、裤子到袜子、帽子,当然也包括贴身穿着的内衣内裤。所以,如果你打算开个内裤品牌,第一步就得在第25类里提交注册申请。
不过,别以为填对类别就万事大吉了。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更复杂。比如,有些品牌不仅卖内裤,还顺带推出洗衣液、护理喷雾等配套产品。这时候,就得考虑额外注册第3类日化用品。否则,即便你内裤卖得再好,别人也能合法地拿你的品牌名去卖洗涤剂,消费者一混淆,吃亏的还是自己。
还有些新锐品牌玩跨界,比如把内裤设计成可降解环保材料,甚至宣称有抗菌功能。这时候,如果宣传中涉及“医疗用途”或“健康防护”,就得格外小心。虽然目前普通功能性内衣仍属第25类,但如果宣传过度,可能被监管部门认定为医疗器械范畴,那就得额外关注第10类医疗器械。去年就有个案例,某品牌在广告中强调“抑菌率99%”“预防妇科病”,结果被投诉虚假宣传,商标虽没被撤销,但市场推广吃了大亏。
其实,不只是内裤,几乎所有消费品的商标注册都有“隐藏关卡”。比如,同样是衣服,羽绒服和T恤都在第25类,但若你在商标描述里写明“可充气保暖服装”,就可能涉及第20类家具中的“充气床垫”之类,容易引发审查员质疑。所以说,写商标申请时,用词要准,范围要清,不能图省事一股脑全堆进去。
再说回那个被驳回的品牌。后来他们重新调整了申请材料,明确将“男士平角内裤”“女士无痕内裤”等具体产品列在第25类下,并删除了原申请中模糊的“个人护理服饰”这类易产生歧义的表述,最终顺利通过。这件事也提醒了不少初创品牌:别觉得商标注册是走形式,它其实是品牌合规的第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国货崛起,内衣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像蕉内、Ubras、有棵树这些新品牌,不仅在设计和材质上下功夫,更早早布局知识产权。天眼查数据显示,仅蕉内在过去三年就提交了超过200项商标申请,覆盖第25类主品牌、第3类护理产品、第9类App软件等多个类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品牌保护网。相比之下,一些小作坊式品牌还在靠“名字好听”打天下,一旦火了,立刻被模仿、被抢注,维权起来费时费力。
另外,电商平台的规则也在倒逼品牌重视商标。现在无论是入驻淘宝天猫,还是开通抖音小店,平台都要求提供商标注册证或受理通知书。没有正规注册,连开店资格都没有。这也让越来越多创业者意识到:品牌不是起个名就行,得从法律层面“占住位”。
当然,也不是所有跟内裤相关的都要注册第25类。比如,你要是开发一款智能内裤,内置传感器监测体温或运动数据,那除了第25类,还得考虑第9类科学仪器和电子产品。再比如,开一家内裤定制工作室,提供个性化图案印制服务,那还得加上第40类材料处理服务。分类看似琐碎,实则是为了确保市场秩序清晰,避免“张冠李戴”。
说到底,内裤虽小,品牌学问却不小。在这个人人都能做品牌的年代,名字、设计、质量固然重要,但背后的知识产权布局,才是真正决定一个品牌能不能走得长远的关键。下次当你看到一款包装精致、名字有趣的内裤时,不妨想想:它的商标,是不是也“穿”得整整齐齐、合规到位?毕竟,品牌就像人穿衣,既要好看,也得穿对地方。
有帮助(333)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