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做电商、开网店的朋友都在讨论一个话题:为什么有人劝他们一定要注册第35类商标?一开始大家还觉得是“多此一举”,毕竟自己的产品明明属于别的类别,比如卖衣服的注册了第25类,卖食品的注册了第30类,怎么还得搭上个第35类?但后来发现,有些同行因为没注册这个类别,吃了亏别人抢注后反过来告他们侵权。这下大家才意识到,第35类商标,还真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
那第35类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它主要涵盖的是“商业经营、广告销售”相关的服务。具体包括:为他人推销、广告宣传、线上线下零售服务、特许经营、拍卖、市场营销等等。听起来好像和生产产品没关系,但它恰恰是品牌在市场中“露脸”和“变现”的关键环节。
举个最近的例子。今年初,一家主打国风服饰的小众品牌,在抖音和小红书上迅速走红。他们注册了第25类服装,也做了设计版权保护,但唯独漏了第35类。结果有家公司抢先注册了相同名字的第35类商标,并以此为由,向平台投诉该品牌在电商平台上“未经授权使用商标进行销售”。虽然最后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成功,但中间被下架商品、暂停推广,损失不小。这件事在创业圈里传开后,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第35类的重要性。
其实,第35类的核心作用,是保护品牌的“商业化路径”。你想啊,就算你生产的东西再好,如果不能打广告、不能在淘宝京东开店、不能找主播带货,那消费者怎么知道你?而这些行为,恰恰都落在第35类的服务范围内。换句话说,第35类就像是品牌的“放大器”它不生产产品,但决定了产品能不能被看见、被买到。
现在很多企业已经把第35类当作“标配”。像瑞幸咖啡、蜜雪冰城这些连锁品牌,不仅在各自的产品类别注册商标,第35类也是早早拿下。为什么?因为他们要做加盟、要搞促销、要在各大平台开店,这些动作一旦涉及“为他人提供销售服务”或“统一品牌推广”,就离不开第35类的保护。如果你只保护了产品本身,却放任别人在销售渠道上“蹭名”,那品牌价值很容易被稀释,甚至反被起诉。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电商平台的入驻要求。现在无论是天猫、京东还是拼多多,很多类目在品牌入驻时,都会明确要求提供第35类商标注册证,尤其是旗舰店、专卖店这类店铺类型。这不是平台故意设门槛,而是为了避免商标纠纷。试想一下,两个公司卖同一种产品,名字又相似,如果都没有第35类保护,谁能在平台上开“官方旗舰店”?争议自然就来了。所以,提前布局第35类,其实是为未来的渠道拓展铺路。
当然,也有人会说:“我就做线下小店,不搞电商,也不做广告,是不是就不用注册了?”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现实往往更复杂。比如你今天只在街边开个奶茶店,明天可能想发展会员系统、上线小程序点单、或者开放加盟。这些动作一旦涉及品牌化运营,第35类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而且,现在“品牌出海”也成了趋势,像TikTok Shop、SHEIN这些跨境平台,对商标完整性的要求更高,缺了关键类别,可能连入驻资格都没有。
更有意思的是,第35类还常常被用来“防御性注册”。什么意思呢?就是哪怕你现在用不上,也要先占着,防止别人抢注后反过来限制你。这在商业竞争中很常见。比如你做儿童玩具,注册了第28类,但如果有人注册了同名的第35类,然后开个线上商城卖各种儿童用品,消费者很容易混淆,以为是你家的延伸业务。这时候,你反而被动了。
所以说,第35类商标,表面上看是“服务类”,实际上是对品牌整体商业生态的保护。它不像产品类商标那么直观,但却是品牌做大做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流量为王、渠道多元的时代,谁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品牌曝光和销售渠道,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归根结底,商标注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为企业未来发展扫清障碍。与其等到被人投诉、店铺被封才后悔,不如早点把关键类别安排上。第35类,或许不是你最急需的,但很可能是你最容易忽略却最不该错过的那一块拼图。
有帮助(101)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