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创业朋友跟我聊起商标的事儿。有人刚注册了一个类别,觉得“万事大吉”,结果发现别人在别的类别用着同样的名字卖类似产品,自己还拿人家没办法。这其实挺常见的商标注册不是“一锤子买卖”,尤其对有长远打算的品牌来说,光注册一个类别远远不够。
先说个最近的新闻。2025年初,某网红奶茶品牌因为只在第30类方便食品注册了商标,结果被另一家企业抢注了第43类餐饮服务,导致他们在开直营店时反而面临侵权风险。最后不得不花高价协商转让,耽误了扩张计划。这件事在创业圈里传得挺广,也提醒了很多人:商标布局,真不能马虎。
那问题来了:商标注册了一个类别,接下来该怎么做?其实,做好商标布局,核心就两个字“前瞻”。
首先得明白,商标是按类别保护的。咱们国家采用的是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一共45个类别。你注册了第32类饮料,别人照样可以在第35类广告销售、第43类餐饮服务上用一样的名字开店。法律不禁止,你就很难维权。所以,只守一个“山头”,迟早会被包围。
那怎么扩展?第一步,从你的主营业务出发,画出“核心圈”。比如你是做运动鞋的,第25类服装鞋帽肯定是核心。但别停在这儿,想想消费者会怎么接触你的品牌?买完鞋要不要配袜子?要不要去线下体验店试穿?这些都涉及第25类以外的服务和商品。这时候,第35类广告销售、第38类在线客服、甚至第41类体育培训都可能成为延伸点。
举个例子,李宁早期不只是注册服装鞋帽,很早就把体育用品相关的多个类别都布局了。后来拓展到童装、运动器材,甚至开健身房,都没遇到商标障碍。这就是提前规划的好处。
第二步,防住“蹭热点”的路。很多企业吃亏,是因为对手玩“跨界碰瓷”。比如你做儿童玩具第28类,结果有人注册了同名的婴幼儿奶粉第5类,虽然行业不同,但消费者容易混淆,品牌形象也可能受损。所以,跟主品牌名称高度关联的类别,哪怕暂时不做,也得先把商标“占住”。
像农夫山泉,除了饮用水第32类,还早早注册了化妆品第3类、环保科技第40类等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这不是乱花钱,而是防止别人借势打擦边球。毕竟现在信息传播快,一旦出现负面事件牵连到“同名”品牌,澄清成本可比注册费高多了。
第三步,考虑未来发展方向。很多初创公司一开始只想做线上,但两三年后可能想开实体店、做联名款、甚至开发周边产品。这时候如果商标没提前布局,扩张就会受阻。建议在融资或产品迭代前,重新评估商标策略。可以列个“未来三年业务地图”,对照类别逐一排查。
另外,中文商标还得注意近似问题。比如“小米”和“小米之家”算不算近似?法院通常看实际使用场景。所以除了注册主商标,最好把常见变体、谐音、简称也一并申请。像“三只松鼠”就注册了“松鼠老爹”“小贱鼠”等防御性商标,虽然不用,但能有效阻止他人模仿。
当然,全类注册也不是必须的。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优先保护核心类别+关键延伸类别就够了。关键是根据自身情况分清轻重缓急。可以请专业代理机构做个“商标体检”,看看有没有漏洞,再制定分阶段注册计划。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国际布局。如果你的产品已经出口,或者平台上有海外订单,就得考虑目标市场的商标注册。马德里体系现在挺方便,一次申请能覆盖多个国家。像安克创新Anker就是早期就在欧美布局商标,后来做跨境电商才没被“截胡”。
最后提醒一点:商标注册只是开始,使用和监控同样重要。定期查看商标公告,发现近似申请及时提异议;品牌宣传时规范使用注册标记®;保留使用证据以防被撤三连续三年未使用可被撤销。这些细节,往往决定商标能不能真正“活”起来。
说到底,商标布局不是为了打官司,而是为了少打官司。它像一张无形的防护网,让品牌在扩张路上走得更稳。注册一个类别是起点,但真正的品牌意识,是从规划第一个类别之后就开始的。
有帮助(222)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