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一家主打跨境电商业务的科技公司成功在美股上市,引发了不少关注。这家公司既没有把核心资产直接搬到海外,也没有采用传统的股权控制模式,而是通过一种被称为VIE架构可变利益实体的方式实现了境外融资和上市。这种操作看似复杂,其实背后是一整套精密设计的协议体系在支撑它像一条看不见的法律纽带,把境内运营实体和境外上市主体紧紧连在一起。
VIE,全称Variable Interest Entity,中文叫“可变利益实体”,最早由美国会计准则提出,用来识别那些虽然不持股但能实际控制的企业。在中国,由于外资在某些行业比如互联网、教育、传媒等受限,很多企业为了到境外融资或上市,便借用了这一结构。简单来说,就是境外注册的上市壳公司,通过一系列协议,而不是直接持股,来控制和合并境内实际运营公司的财务报表。
这套机制的核心,就在于“协议控制”。这些协议通常包括独家服务协议、股权质押协议、独家购买权协议、投票权委托协议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道法律护航网,确保境外投资者的利益能够得到实质性的保障。
以独家服务协议为例,境外公司会设立一个外商独资企业WFOE,然后让这家WFOE与境内的运营公司签订服务合同,约定由WFOE向后者提供品牌、技术、管理等支持,并收取几乎等于全部利润的服务费。这样一来,虽然境外公司不直接拥有境内公司的股权,却能通过服务费的形式拿走绝大部分收益。
再比如股权质押协议,境内公司的股东会把自己的股权质押给WFOE,作为履行协议义务的担保。如果他们违约或试图转移资产,WFOE就有权依法处置这部分股权。而投票权委托协议,则让境外公司可以通过指定代表,在关键决策上代替境内股东行使表决权,实现对公司的实际控制。
这些协议环环相扣,看似只是纸面约定,但在实践中却被广泛接受,尤其是在资本市场。近年来,随着中概股赴美、赴港上市热度回升,VIE架构再次成为焦点。2025年,某知名在线出行平台重启赴港双重主要上市计划,其招股书就明确披露了VIE架构的使用情况;2025年初,又有几家人工智能和跨境电商企业通过类似结构完成新一轮融资,显示出市场对这一模式的认可。
当然,VIE并非没有风险。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政策层面。尽管目前监管部门对合规运作的VIE架构采取相对包容的态度,但毕竟缺乏明确的成文法支持。一旦相关行业监管收紧,或者出现重大合规问题,这些协议的有效性可能面临挑战。比如过去几年,教育行业“双减”政策落地后,部分依赖VIE结构的教培公司就遭遇了估值暴跌甚至退市的风险。
正因如此,构建一套稳健、合法、可执行的协议体系,就成了VIE架构能否成功的重中之重。企业在设计这些协议时,不仅要考虑商业目的,更要兼顾法律可行性与司法实践中的可诉性。比如,协议条款要尽量具体清晰,避免模糊表述;争议解决机制宜选择国际仲裁,提高执行力;同时还要定期评估境内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调整结构安排。
透明度也越来越重要。随着中美审计监管合作逐步推进,越来越多中概股开始加强信息披露。投资者不再满足于“我们用了VIE”,而是想知道“怎么用的”“有没有备选方案”“万一出事怎么办”。企业在准备上市材料时,往往会详细说明VIE架构的构成、各协议的功能以及潜在风险的应对措施,以此增强市场信心。
从更广的角度看,VIE架构的存在本身,也反映出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种现实智慧。在资本流动、产业准入和法律制度之间寻找平衡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这些精心设计的协议,就像是在规则缝隙中搭起的一座桥,让创新企业得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今天,无论是直播电商出海,还是SaaS服务拓展国际市场,越来越多新经济公司面临着类似的跨境融资需求。VIE虽然不是唯一路径,但在当前环境下,依然是许多企业的务实选择。关键在于,如何让这些协议不只是法律文件上的文字,而是真正具备执行力的“护航系统”。
说到底,商业的本质是信任,而法律协议的作用,就是把这种信任固化下来。当一家公司能用一纸合约,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投资者安心掏钱,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而VIE架构背后的那些协议,正是这种能力的具体体现。
有帮助(206)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