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晒出了她刚开业的软装设计工作室,照片里布艺、窗帘、地毯搭配得特别有格调,评论区不少人问:“这名字好听,商标注册了吗?”她回了一句:“正在弄呢,光分类就研究了半天。”这话让我想起,其实很多人做软装创业或者开工作室时,都会遇到一个看似简单却容易踩坑的问题软装商标注册到底属于第几类?
说起来,“软装”这个词听起来挺宽泛的。它不像“手机”或“冰箱”那样指向某个具体产品,而是一个涵盖布艺、灯具、装饰画、绿植、家具摆件等元素的整体空间美学概念。正因为它的服务属性强、产品种类杂,所以在商标注册时,很多人一开始真摸不着头脑。
根据我国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常说的“尼斯分类”,商标是按类别来划分的。目前共有45个大类,其中1到34类是商品类,35到45类是服务类。软装涉及的横跨多个类别,不能简单地归为某一类就完事。
首先,如果你主要卖的是实物产品,比如窗帘、靠垫、桌布、地毯这些纺织品,那核心类别应该是第24类。这一类主要包括“布料、床单、枕套、毛巾、窗帘布”等家居纺织品。很多主打原创花型设计的软装品牌,都会优先注册这一类,保护自己的布艺产品不被仿冒。
但问题来了,软装不只是卖布料。很多人做的其实是整体搭配设计服务,比如为客户量身定制客厅、卧室的软装配色方案,提供从选品到落地的一站式服务。这种情况下,你就得考虑第37类了。这一类主要是“建筑装修、室内装潢、家具安装”等服务项目。虽然严格来说硬装和软装有区别,但在实际审查中,软装设计服务通常也被纳入这个类别进行保护。
再进一步,如果你还自己生产或销售家具、灯具、装饰摆件这类产品,那就还得看看第20类家具、镜子、相框和第11类照明设备、灯具。尤其是现在不少软装品牌走的是“设计+产品”路线,自己开发灯具或小件家具,这时候不注册这些类别,很容易被人抢注。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第35类广告、商业管理、线上零售。现在很多软装设计师都通过抖音、小红书接单,甚至开了网店。如果你用品牌名做推广、开店、招商加盟,那第35类几乎是必选项。不然别人拿你的名字开个淘宝店,你都没法维权。
说到这里,不妨提一下最近的一个新闻。今年初,杭州一家主打北欧风软装的品牌“棉隅”发现,有人在拼多多上用相似的名字卖窗帘和抱枕。他们虽然注册了第24类,但没覆盖第35类,对方钻了空子,在电商平台上打着他们的旗号卖货。最后虽然通过法律途径下架了商品,但前期的品牌声誉和客户信任已经受损。这件事也提醒了不少同行:商标注册不能只盯着产品,还得把使用场景全盘考虑进去。
那是不是注册越多类别越好?理论上是的,但成本也高。对于初创者来说,建议先聚焦核心业务。比如你是做软装设计服务的,重点注册第37类和第35类;如果是主打原创布艺产品的,第24类是基础,再加第35类就够了。等品牌做大了,再逐步扩展防御性注册。
另外,起名字也得留个心眼。别以为改个字、换个顺序就没事。去年广州就有两个软装品牌因为名字太像打起了官司,“布可屋”和“布可家”,虽然用字不同,但读音和风格高度相似,法院最终认定存在误导消费者的风险,后者被要求停止使用。所以注册前最好做个全面检索,避免撞车。
软装商标注册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一道多选题。它考验的不仅是法律意识,更是对商业模式的理解。你卖的是产品?是服务?还是两者结合?不同的定位,对应的类别组合也不同。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一开始就规划清楚。
如今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重视居住品质,软装行业也越来越火。无论是自由设计师还是小型工作室,把自己的品牌名字保护好,其实是对自己心血最基本的尊重。毕竟,谁都不想辛辛苦苦打出的招牌,最后成了别人的嫁衣。
有帮助(297)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