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创业的朋友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我准备卖一款新产品,注册商标该选哪一类?尤其是看到新闻里时不时冒出“某品牌因商标类别选错被起诉”“某某网红产品因未注册核心类别导致市场受阻”的消息,大家更是心里打鼓。其实,这事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有门道关键在于搞清楚你的产品到底属于哪个“类”。
我们国家的商标注册是按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来划分的,一共45个大类,其中1到34类是商品,35到45类是服务。比如你卖的是衣服,就得注册第25类;要是做电商平台,可能就得考虑第35类的广告销售服务。很多人一开始觉得“我就是卖个东西,注册一个类别就够了”,结果后期拓展业务或者被人抢注了相关类别,才发现吃了大亏。
举个最近的例子。今年年初,有个做植物基饮品的小众品牌火了一把,主打“环保+健康”概念,在年轻人中迅速走红。但没过多久,就有同行在社交平台上爆料,说这个品牌虽然注册了第32类啤酒饮料,却漏掉了第30类中的植物蛋白饮料子项,结果被另一家公司抢先注册,现在不仅不能在部分渠道上架,还面临侵权风险。这件事在创业者圈子里传开后,很多人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商标布局。
所以说,选对类别不是走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商业保护。那到底该怎么选?
首先得看你的产品本质是什么。比如同样是“杯子”,如果你卖的是普通玻璃杯、马克杯,属于日用品,应该注册第21类;但如果你的杯子有保温功能,属于金属制保温容器,那就得看看第20类或第6类是否更合适。再比如,现在很火的智能水杯,能测水温、提醒喝水,这时候除了第21类,还得考虑第9类因为涉及电子设备和APP控制功能。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产品的使用场景和延伸服务。比如你开了一家手工香薰蜡烛店,主要产品是蜡烛,属于第4类工业用蜡、蜡烛。但如果你同时还在线上直播带货、提供定制服务,甚至未来打算开体验课,那第35类广告销售、第41类教育娱乐也得提前布局。不然哪天你想做个品牌课程,发现“某某香薰课堂”已经被别人注册了,那就尴尬了。
再来说说服务类。很多新兴行业其实是“产品+服务”结合体。比如最近流行的“订阅式鲜花配送”,表面看是卖花,属于第31类新鲜花卉或第38类鲜花配送服务,但实际上整个商业模式依赖线上平台运营、会员管理、定期配送,这就牵扯到第35类的“在线零售服务”和第39类的“物流运输”。如果只注册了卖花的类别,后期发展会员体系时就可能踩雷。
还有个现实问题:很多创业者为了省钱,只注册最核心的一两个类别。这可以理解,但建议至少把“主类+防御类”搭配着来。什么叫防御类?就是那些虽然现在不用,但未来可能扩展的领域。比如你做儿童绘本,主类是第16类纸制品、书籍,但如果以后想开发配套的动画视频或早教课程,第9类电子出版物、第41类教育服务就得提前占坑。不然等品牌做起来了,别人拿你名字去注册这些类别,反过来告你侵权,那就真是花钱买教训了。
另外,别忘了跨类保护。有些知名品牌就吃过亏。比如之前有个国产护肤品牌,只注册了第3类化妆品,结果有人在第5类医药制剂注册了相同名字的“药膏”,虽然实际不冲突,但消费者容易混淆,品牌形象也受影响。所以现在越来越多企业采取“全类注册”策略,像华为、小米这种大公司,动辄注册几十个类别,就是为了防止别人蹭名气、打擦边球。
当然,也不是每个小品牌都得起码注册十几类。关键是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战略规划来定。起步阶段可以聚焦核心类别,但一旦有了初步市场反馈,就要尽快补全相关类别。特别是当你准备融资、进商场、上电商平台时,完善的商标布局不仅是法律保障,也是投资人看重的资产之一。
最后提醒一点:查重很重要。很多人自己拍脑袋想了个名字,赶紧去申请,结果一查发现早就有人注册了。现在中国商标申请量每年上百万件,重名率极高。建议在确定名称后,先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或专业代理机构做一次全面检索,看看有没有近似商标,尤其要关注同类和关联类。
总之,注册商标不是填个表格那么简单,它背后是产品定位、市场策略和长远发展的综合考量。别等到爆火了才想起补救,那时候可能已经晚了。提前规划,一步到位,才能让品牌走得更稳更远。
有帮助(160)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