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创业者和中小企业主在注册商标时都遇到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明明自己设计的商标和别人不一样,怎么还是被驳回了?尤其是当两个商标看起来差别挺大,却因为属于同一个类别、类似群组而无法同时注册,很多人就更困惑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商标在同一类别里,真的不能注册类似群组吗?
其实,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我国商标法中关于“近似商标”和“类似商品或服务”的判定逻辑。我们不妨先从一个真实案例说起。2025年底,杭州一家新茶饮品牌想注册“茶语时光”作为商标,结果被国家知识产权局驳回,理由是与已注册的“茶语年华”构成近似,且两者都在第30类方便食品中的茶类商品上使用。虽然名字不完全一样,但读音相近、含义相似,容易让消费者混淆,所以不予通过。
这个例子说明,商标能不能注册,不只是看字形是否一样,还要看它所属的类别和群组是否“撞车”。在我国,商标是按照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来分类的,一共45个类别,每个类别下又细分为不同的“类似群组”。比如第30类包括咖啡、茶、米面等,其中茶叶、茶饮料就属于同一个类似群组。如果已有企业在这一群组注册了近似的商标,后来者即使稍作改动,也很难成功注册。
那是不是说,同一类别下的不同群组就一定可以注册呢?也不完全是。关键在于“类似性”的判断。举个例子,同样是第30类,咖啡和调味酱虽然都在这个大类里,但分属不同群组,通常不会被认为类似。但如果两个商标都主打“植物基饮品”,一个做燕麦奶,一个做豆乳茶,即便群组略有差异,审查员仍可能认为它们面向的消费群体、销售渠道高度重合,存在混淆风险,从而判定为类似商品。
所以说,商标能不能注册,不是简单地看类别或群组的划分,而是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商品或服务的功能用途、消费对象、销售渠道、行业习惯,以及商标本身的音、形、义是否容易引起误认。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企业花了几千块请代理机构注册商标,最后还是被驳回他们只盯着类别和群组,忽略了“整体识别”的原则。
最近几年,随着国潮品牌的兴起,商标抢注和纠纷明显增多。比如2025年初,某网红糕点品牌发现市场上出现一款名字几乎一样的产品,包装风格也极为相似,导致消费者频频买错。尽管对方注册的商标在细节上做了调整,但法院最终认定构成侵权,责令其停止使用并赔偿损失。这说明,哪怕商标没完全一样,只要在相同或类似群组中造成混淆,依然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提前做好商标布局尤为重要。很多老板觉得,只要公司名字定了,直接去注册就行了,结果一查发现早就被人抢注了。这时候再改品牌,不仅浪费前期宣传投入,还可能影响市场口碑。建议在起名阶段就找专业机构做“商标检索”,看看目标名称在相关类别和群组中是否存在冲突。特别是餐饮、美妆、服装这些热门行业,重名率高,竞争激烈,更要小心避坑。
另外,别以为换个字体、加个图案就能绕开限制。商标审查看的是整体印象。比如你把“蜜雪冰城”改成“蜜雪冰城·四季限定”,哪怕加了后缀,在相同服务类别上依然大概率会被认为近似。同样,把英文名从“StarTea”换成“StarryTea”,发音和视觉效果太接近,也难逃被驳回的命运。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变通空间。如果你的品牌确实在市场上已经有一定知名度,可以通过提交使用证据来争取“共存”的可能性。比如提供销售数据、广告投放记录、媒体报道等,证明你的商标已经建立起独立的公众认知,不会和他人混淆。但这需要时间和积累,并不适合刚起步的企业。
商标注册不是简单的“填空题”,而是一道需要策略和预判的“综合题”。类别和群组是基础框架,但真正决定成败的,是你对品牌定位、市场竞争和法律规则的理解。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一开始就规划清楚。毕竟,在这个品牌为王的时代,一个安全、独特、可信赖的商标,才是企业走得长远的第一步。
有帮助(237)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