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个挺有意思的话题火了:有人在超市买了一包辣条,包装上印着“香辣牛肉味”,结果配料表里连牛肉的影子都没找着,倒是看到一堆看不懂的添加剂。这事儿一出,不少网友开始讨论起食品包装上的门道尤其是商标和类别问题。其实啊,咱们每天吃的零食、喝的饮料,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分类体系在支撑,而其中最基础的,就是食品商标的大类划分。
说到商标,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品牌logo或者名字,比如“旺仔”“康师傅”这种。但其实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商标注册系统里,商品和服务是按类别来划分的,总共45大类,食品相关的主要集中在这几个:第29类、第30类、第31类、第32类和第33类。这些数字听起来像密码,其实每类都有明确的范围。
先说最常见的第29类,这一类主要管的是“加工过的肉、鱼、蛋、奶以及蔬菜水果制品”。换句话说,你买的火腿肠、罐头鱼、咸鸭蛋、果酱、干蘑菇这些,基本都归这儿管。前阵子某网红品牌推出一款“植物肉汉堡”,刚上市就被人质疑商标是否合规,后来查了一下,他们确实在第29类注册了相关产品,说明企业对这类分类还挺重视的。
接着是第30类,可以说是咱们日常接触最多的。它包括咖啡、茶、糖、米面、调味品、方便食品和大部分零食。像螺蛳粉、速食米饭、月饼、饼干、巧克力这些,全在这个类别里。最近不是兴起了很多地方特色小吃品牌化嘛?比如柳州的预包装螺蛳粉,几乎每个品牌都会在第30类上注册商标,防止别人蹭热度。毕竟现在消费者认牌子,商标保护不到位,辛辛苦苦做起来的口碑可能一夜就被山寨搞垮。
第31类稍微冷门一点,主要是未经加工的农产品,比如新鲜的蔬菜、水果、谷物、活家禽等。这一类更多是给农场、种植户或者初级农产品供应商用的。不过随着“原生态”“土特产”概念流行,一些主打“自家果园直发”的电商也开始注重在这类注册商标,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
再来看饮品相关的两类:第32类和第33类。第32类主要是不含酒精的饮料,比如矿泉水、果汁、碳酸饮料、功能饮料等等。夏天一到,各种新口味气泡水扎堆上市,品牌要想在市场上站住脚,这个类别的商标必须早早拿下。前几个月有款爆火的荔枝味苏打水,因为没及时注册第32类商标,结果被同行抢注,差点没法继续销售,最后只能花钱回购,教训不可谓不深。
而第33类则是专属于含酒精饮料的,白酒、红酒、啤酒、果酒都归这儿管。这几年低度酒市场特别热闹,梅子酒、米酒、起泡酒层出不穷,很多新品牌都是从第33类切入的。有个数据挺有意思:2025年国内酒类商标注册量同比增长近18%,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第33类,说明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家都意识到品牌保护的重要性。
当然了,光注册一个大类还不够。现实中很多食品企业会跨类别注册,以防被别人钻空子。比如一家做奶茶的公司,不仅要在第30类注册因为奶茶粉属于方便食品,还得在第32类注册成品饮料,甚至第43类餐饮服务也不能落下。不然就会出现“我卖的是奶茶,你开个同名奶茶店却不侵权”的尴尬局面。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那普通消费者了解这些干嘛?其实挺有用的。下次你在超市看到某个陌生品牌,不妨留意一下包装上的“®”或“™”标志,这代表它已经申请或获得了商标保护。一般来说,正规企业更愿意在核心类别上投入注册成本,这也间接说明产品背后的公司有一定实力和长远规划。
而且现在电商平台对商标审核越来越严。去年就有新闻报道,某地小作坊生产的辣椒酱因为没注册第30类商标,被平台下架处理。虽然短期看是麻烦,但从长远看,这也是在倒逼中小企业规范化经营。
说到底,食品商标大类不只是法律文件里的冷冰冰分类,它其实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保护的是品牌的独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下次你拿起一包薯片、一瓶饮料,不妨多看一眼包装上的信息那背后,可不只是广告语那么简单。
有帮助(330)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