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做电商的朋友都在讨论一个话题:为什么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册第35类商标?有人不解:“我卖的是服装,不是开广告公司的,为什么要注册这个类别?”其实,这背后藏着很多企业没意识到的“隐形风险”。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第35类商标,几乎是每个品牌都该考虑的一张“护身符”。
先说个最近的新闻。今年初,杭州一家做原创设计女装的小众品牌突然被平台下架了店铺,理由是“涉嫌侵犯他人商标权”。原来,另一家公司早在两年前就注册了第35类的相同商标,虽然他们自己并不生产衣服,但凭借这个类别,成功在电商平台对原品牌发起投诉,导致对方无法正常经营。最后,这家原创品牌不得不花高价买回商标使用权,否则就得改名、重新运营这对一个刚有起色的品牌来说,简直是致命打击。
这事一出,业内很多人都惊了。大家这才意识到:原来不光产品本身要注册商标,连“怎么卖”也得提前布局。
那第35类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它主要涵盖的是“商业经营、广告销售、替他人推销”等服务。听起来好像跟生产制造没关系,但恰恰是这一类,在互联网时代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你在淘宝开店、在抖音做直播带货、在朋友圈打广告,这些行为本质上都属于第35类的服务范畴。
举个更直白的例子:你注册了一个叫“小鹿优选”的商标,用在你卖的零食上,对应的是第29类或第30类食品类别。但如果你没注册第35类,别人就可以注册“小鹿优选”在“替他人推销”这个项目上。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可以在电商平台以“小鹿优选”的名义开旗舰店,甚至反过来告你侵权,因为你在他注册的服务类别里使用了相同商标。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荒唐?但这就是现行商标法的规则保护的是“类别+使用”,而不是单纯看你是谁、做了多久。所以很多大公司早就悄悄把第35类纳入必注册清单。像小米、完美日记、元气森林这些品牌,几乎在推出产品的第一时间,就把第35类同步注册了。
再来看一组数据。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5年商标注册分析报告,第35类连续五年成为注册量最高的服务类别,年增长率超过18%。其中,超七成的新注册主体来自电商、新零售和线上服务行业。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不做第35类布局,等于把销售渠道的“命名权”拱手让人。
还有人会问:“我就是个小店,暂时没打算做大,也需要吗?”这个问题特别现实。但你想啊,现在谁还不在朋友圈卖点东西?谁家不开个抖音小店?哪怕你现在只是兼职做,只要你在推广、在卖货,就在使用第35类的服务功能。一旦被人抢注,轻则被迫改名,重则被投诉下架,前期积累的粉丝和口碑全打水漂。
而且,第35类还有一个特别实用的功能防止“傍名牌”。比如你叫“茶颜悦色”,别人不能随便开个“茶颜乐色”在隔壁抢生意。但如果你没注册第35类,别人完全可以注册类似名字来做广告推广,消费者一搜就看到他,你的流量就被分流了。这种“搭便车”的行为,在电商平台上屡见不鲜。
更关键的是,现在平台规则越来越严。像天猫、京东这些主流电商平台,在入驻审核时明确要求提供第35类商标证明,尤其是旗舰店、专卖店类型。没有这个,连门都进不去。去年就有个案例,某网红咖啡品牌因为缺了第35类商标,错过了双十一招商窗口,损失几十万销售额,后悔都来不及。
所以说,注册第35类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迟早要办”。它不像产品商标那么直观,但它保护的是你的销售渠道、品牌曝光和市场空间。就像盖房子,产品是砖瓦,第35类就是地基看不见,但少了它,楼再漂亮也立不住。
当然,也不是所有情况都必须注册。如果你只是在线下小范围销售,不涉及线上推广和连锁加盟,可以暂缓。但只要你有以下任何一种打算:开网店、做直播、发展代理商、投放广告、打造品牌矩阵……那就建议尽早把第35类安排上。
最后提醒一点:注册要趁早,别等名字火了才想起来。现在商标审查越来越严,盲区也多,最好找专业机构做个全面检索,避免白花钱。毕竟,品牌的名字是你的心血,别让别人轻轻松松就拿走了使用权。
说到底,做生意拼的不只是产品,更是细节上的远见。一个小小的商标类别,可能不会让你立刻赚钱,但能帮你避开一次足以致命的风险。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少走一步弯路,可能就多赢一次机会。
有帮助(298)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