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爱吃小吃的朋友在网上讨论起一个看似冷门却挺有意思的话题:凉粉到底能不能注册商标?如果能,那它属于第几类?这事儿听起来有点“较真”,但其实背后牵扯到的,是咱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小吃如何在现代商业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事情的起因,是今年初四川一家凉粉店申请注册“川北凉粉”商标时,引发了行业内的关注。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凉粉不是个通用名称吗?也能注册?”其实,这事儿还真没那么简单。我们平时说的“凉粉”,确实是一种广泛流传的传统小吃,用绿豆、豌豆或红薯淀粉制成,清凉爽口,尤其夏天特别受欢迎。但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看,关键不在于“凉粉”这两个字本身,而在于怎么用、谁在用、有没有形成品牌辨识度。
根据我国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商标分类”,食品类主要集中在第29类、第30类和第31类。具体到凉粉这种即食性小吃,它通常被归入第30类。这一类别主要包括咖啡、茶、糖、米面制品、调味品以及方便食品等。像凉皮、米线、豆腐脑这些街头常见小吃,如果作为加工好的成品销售,也都划在这个类别里。所以,如果你开了一家凉粉店,想注册自己的品牌名,比如“老张凉粉”或者“巷子口酸辣凉粉”,那就得去第30类提交申请。
但这并不意味着随便谁都能把“凉粉”两个字独占。国家知识产权局曾多次强调,通用名称、原料名称或描述性词汇不能被某一家企业垄断。换句话说,“凉粉”本身不能注册为商标,因为它是一个大众熟知的食物名称。但加上地域、人名、风格或其他显著特征后,就有可能通过审查。比如“成都钟水饺”“柳州螺蛳粉”这些,都是成功注册的案例。它们之所以能通过,是因为长期使用形成了公众认可的品牌印象,消费者一听到名字就知道是哪家的特色。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近年来地方特色小吃品牌化的大趋势。像重庆小面、云南米线、西安肉夹馍,各地都在推动本地美食的标准化和品牌保护。有的协会甚至牵头统一包装、制定工艺标准,再集体注册地理标志商标。这种做法不仅能防止外地商家“蹭名气”,还能提升整体产业价值。比如“柳州螺蛳粉”自打有了地理标志保护,出口额连年增长,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食品”。
回到凉粉,虽然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统一品牌,但在四川、陕西、湖南等地,都有颇具影响力的。这些店铺往往传承了几代人,配方独特,口味稳定,已经具备了品牌化的基础。他们注册商标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不让别人卖凉粉,而是防止有人打着他们的名号卖劣质产品,砸了招牌。毕竟现在外卖平台发达,同名店铺一堆,消费者容易混淆。
值得一提的是,商标注册不只是挂个牌子那么简单。一旦获批,就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产品质量得稳定,服务得跟上,否则不仅可能被投诉,还可能被撤销商标权。而且,维护商标也需要持续投入,比如定期续展、监控市场侵权行为等。对小本经营的摊主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很多夫妻店、路边摊虽然做得红火,却迟迟没去注册商标,等到被人抢注了才后悔莫及。
当然,也有人担心过度商标化会让街头美食失去“烟火气”。毕竟,凉粉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平民属性五块钱一碗,街边一坐,酸辣鲜香全在嘴里。要是哪天连“凉粉”都要分品牌、论出身,会不会让这份简单快乐变得太商业化?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换个角度看,品牌化未必等于高冷化。就像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走的都是亲民路线,但因为有了统一管理和品质把控,反而更让人放心。
说到底,凉粉该不该注册商标、属于哪一类,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它属于第30类,可以注册,但必须带有显著识别性。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在传统与现代、个体与规范之间,我们该如何守护这些承载着记忆与味道的小吃?或许最好的状态是:既允许品牌做大做强,也给街头巷尾的手艺人留一口自由呼吸的空间。
傍晚的街角,一碗加了蒜泥、辣椒油和香菜的凉粉端上来,透明的粉条颤巍巍地堆在碗里,淋上红亮亮的酱汁,一口下去,凉意从舌尖窜到后脑勺这一刻,谁在乎它属于第几类呢?可正是有人在乎,这份清凉才可能走得更远。
有帮助(177)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