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不少朋友开始琢磨创业的事。有人想开个奶茶店,有人打算做手工饰品,还有人准备搞个线上教育平台。聊得多了,我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到底哪些东西必须注册商标?不注册会怎么样?其实啊,这事儿还真不是随便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
先说个最近的新闻。今年年初,一家主打“国风茶饮”的连锁品牌因为没及时注册核心类别商标,结果被第三方抢注,导致门店扩张受阻,最后不得不花高价回购商标使用权。这事在业内传开后,不少创业者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品牌保护策略。说白了,商标不只是个名字或图案,它是品牌的“身份证”,更是市场竞争中的护身符。
那么问题来了哪些类别的商标是必须注册的?咱们一条条来捋。
首先得提的是第35类,很多人容易忽略它,但它其实是“万能钥匙”类。这一类主要涵盖广告、商业经营、零售服务等。简单说,只要你做生意,不管是开实体店还是做电商,只要涉及推广、销售、加盟管理,这一类就必须注册。比如你开了家咖啡馆,光注册餐饮类第43类还不够,如果你要做外卖、搞会员系统、开分店招商,没第35类,别人照样可以用你的品牌名开个线上店跟你抢生意。所以业内常说:“第35类不注册,等于大门没上锁。”
然后是跟产品直接挂钩的核心类别。比如你是做食品的,那第29类肉蛋奶、第30类米面糖茶、第32类饮料这些就得安排上。前阵子有个网红辣条品牌火了,结果发现同类产品里早有人注册了相似商标,最后只能改名重来,前期积累的品牌认知全打了水漂。所以说,产品一上线,对应的类别就得赶紧拿下。
再比如做美妆护肤的,第3类跑不了。这个类别包括护肤品、化妆品、洗发水等等。现在国货美妆势头猛,但竞争也激烈。有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商标申请量中,第3类占比连续三年上升,很多新品牌还没上市,商标战就已经打响。你不注册,可能第二天市面上就冒出个“李鬼”跟你名字差不多,消费者一混淆,吃亏的还是自己。
如果是做科技产品或软件开发,第9类和第42类就得重点考虑。第9类管的是电子产品、APP、软件下载;第42类则是技术开发、编程服务。现在谁不做个小程序、APP?但很多人以为起了个酷炫名字就万事大吉,结果发现应用商店里别人已经用同名上架了,这才意识到商标没搞定。去年就有个智能家居初创公司,产品都量产了,才发现核心商标被同行抢注,融资谈判直接卡壳。
还有两个容易被忽视但特别关键的类别:第1类和第7类。前者是化工原料,后者是机械设备。听起来好像离普通人远,但如果你是做新能源、新材料或者工业品的,这两类就是命根子。比如最近火热的环保材料创业项目,不少团队在研发阶段只顾着技术突破,忘了提前布局商标,等产品要投产时才发现核心原料名称已被注册,回头再谈授权,成本翻了好几倍。
当然,也不是所有行业都得把几十个类别全包圆。关键是看你的主营业务和未来发展方向。比如你今天卖衣服,主攻第25类服装鞋帽,但如果以后想做联名款、开线下体验店,那第35类、第36类金融理财服务,比如会员储值、第41类教育培训也得提前规划。商标注册讲究“未雨绸缪”,别等风口来了才想起来补票。
另外提醒一句,商标注册不是一锤子买卖。从提交到下证,通常要8到12个月,中间还可能被驳回、被异议。所以建议创业者一旦确定品牌名,尽早启动注册流程。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在优化系统,像“一网通办”“电子送达”这些便民措施让流程比以前快了不少,但时间成本依然存在,拖不得。
说到底,商标就像种树,越早栽下,将来遮阴的范围越大。它不一定马上变现,但在品牌成长的路上,能帮你挡住无数坑。别等到被人告侵权,或者发现名字用不了的时候,才后悔当初没多花几千块把该注册的类别都拿下。
创业不易,每一步都得算清楚。品牌是长期资产,而商标,就是守护这份资产的第一道防线。
有帮助(197)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