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做跨境生意的中国卖家圈子里,聊得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美国那边越来越难做了。”这话说得一点不假。从年初开始,美国对部分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消息就没断过,尤其是涉及消费电子、家居用品、小家电这些中国卖家主打的产品类目,税率一涨再涨。原本靠着性价比优势在亚马逊上杀出一条血路的中小卖家,如今利润被一步步“啃”得所剩无几。
一位在深圳做蓝牙耳机出口的老板老李就跟我吐槽:“以前一单能赚个七八块,现在算完平台佣金、物流、广告费,再加上突然多出来的关税成本,有时候发一单反而是亏钱的。”他说,自己团队去年还月均出货两万多单,今年一季度直接掉了三成,“不是没人买,是根本不敢多发,怕压库存。”
这背后,其实是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发酵下的现实缩影。尽管两国在某些领域有缓和迹象,但在供应链、高科技产品等敏感议题上,美国依然保持着高压态势。而普通中小外贸企业,恰恰是最先感受到寒意的那一批人。
更麻烦的是,除了关税,美国本土的通胀压力也让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精打细算。买东西不再只看品牌,更多人开始比价、翻评论、等折扣。这就逼得卖家不得不加大广告投入,卷价格、卷服务、卷时效。可成本越来越高,售价却不敢轻易上调毕竟还有来自墨西哥、越南甚至东欧本地卖家的竞争。
于是,不少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新的市场。其中,东欧成了不少跨境卖家口中的“新蓝海”。
为什么是东欧?首先,这一带国家虽然整体市场规模不如美国,但增长潜力不小。像波兰、捷克、匈牙利这些国家,人均GDP已经接近或超过欧盟平均水平,网购习惯也逐渐成熟。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电商平台生态正在快速完善,比如波兰的Allegro、捷克的Heureka,都是本地流量巨大的平台,入驻门槛相对不高,运营规则也没那么“卷”。
而且,从物流角度看,东欧距离中国虽然远,但比运到美国还是快得多。走中欧班列或者空运专线,十天左右基本能到仓,退换货处理也更方便。再加上不少东欧国家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政策相对友好,部分品类甚至享受免税待遇,这让中国卖家的成本压力小了不少。
浙江义乌的一位做收纳用品的商家小陈告诉我,她从去年底开始试水波兰市场,结果第一个月就出了三千多单。“那边人特别喜欢实用又便宜的小物件,我们一款折叠收纳盒卖6欧元,当地超市要卖12欧元,差价明显,复购率还高。”她说,现在团队已经专门配了懂波兰语的客服,准备把主力重心慢慢往欧洲转移。
不仅如此,一些大型跨境电商服务商也开始跟进布局。比如有物流公司推出了“华东-布达佩斯”专线,承诺7日达;支付平台也陆续接入东欧本地主流结算方式,像捷克的GoPay、波兰的Przelewy24,大大降低了交易门槛。
当然,东欧也不是没有挑战。语言差异、本地化运营、售后服务体系都需要投入精力去搭建。而且不同国家法规细节各异,比如增值税VAT申报流程就比美国复杂得多。但对于那些已经在美国市场拼到筋疲力尽的卖家来说,换个赛道反而可能迎来第二春。
有意思的是,这种“逃离美国”的趋势,并不只是个别现象。根据海关总署近期发布的数据,今年前四个月,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明显放缓,而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则同比增长超过18%。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的内部报告显示,其在波兰、罗马尼亚等地的用户活跃度连续多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订单量远超预期。
说到底,做生意讲究顺势而为。过去十年,美国是中国跨境卖家的“黄金市场”,但时移势易,当外部环境变了,及时调整方向才是生存之道。东欧或许不能立刻替代美国的地位,但它提供了一个可能性一个不用拼到头破血流也能活得不错的空间。
越来越多的中国卖家正悄悄把仓库从加州搬到华沙,把广告预算从Google转移到本地比价网站。他们未必声势浩大,但脚步坚定。市场永远不缺机会,缺的只是愿意转身去看的眼睛。
有帮助(148)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