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做电商、开网店的朋友都在讨论一个话题:注册商标时,第35类到底有多重要?有人甚至开玩笑说:“不懂第35类,等于白干三年。”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细想之下,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在如今这个“品牌为王”的时代,第35类商标被不少人称为“万能商标”,它到底凭什么有这么高的江湖地位?
先说说什么是第35类商标。按照国际分类标准,商标分为45个类别,第35类主要包括广告、商业经营、商业管理、市场营销、零售与批发服务等。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比如你在淘宝开店、在朋友圈打广告、用抖音做推广,甚至线下超市的收银结算,这些都和第35类密切相关。
为什么它被称为“万能”?最直接的原因是:无论你卖什么产品,只要涉及“销售”这个环节,几乎都绕不开第35类。举个例子,你生产了一款护肤品,注册了第3类日化用品,这只能保护你的产品本身。但如果别人开了家网店,名字跟你品牌很像,专门卖同类产品,消费者很容易混淆,这时候如果你没注册第35类,维权就会非常被动。
近年来,类似纠纷并不少见。2025年,某知名茶饮品牌就因未及时注册第35类商标,被一家外地公司抢注,对方不仅开设了相似名称的加盟连锁店,还在多个电商平台上线销售。虽然最终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成功,但过程耗时耗力,品牌声誉也受到不小影响。这件事在业内引起广泛讨论,也让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产品类商标是“盾”,而第35类更像是“矛”,能主动防御他人搭便车。
再看电商平台的规则变化。像天猫、京东等主流平台,在入驻审核时,明确要求商家提供第35类商标资质,尤其是旗舰店、专卖店这类店铺类型。没有这个类别的注册证,连门都进不去。换句话说,就算你有再好的产品,没有第35类商标,线上销售渠道的大门可能就对你关上了。
更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创业者一开始只关注自己产品的类别,比如做食品的注册第29、30类,做服装的注册第25类,却忽略了“销售服务”这一环。等到品牌小有名气,想拓展渠道、招商加盟时,才发现核心类别已被他人注册,这时候要么高价回购,要么改名重来,代价巨大。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第35类中的“替他人推销”和“为商品和服务的买卖双方提供在线市场”这两个子项目,几乎是所有电商模式的“通行证”。无论是自建商城、直播带货,还是加入团购平台,只要你是在帮商品找买家,就属于这个范畴。2025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第35类商标的申请量连续五年位居前三,其中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的占比明显上升,说明基层经营者的商标意识正在增强。
当然,也有人质疑:是不是所有行业都需要第35类?比如一个专注于研发的科技公司,不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是否有必要注册?从实际案例来看,即便不直接销售,一旦涉及品牌宣传、技术推广或合作招商,第35类依然可能成为维权的关键。曾有一家新能源企业,其核心技术被同行模仿,对方不仅复制产品,还以相似品牌名义参加展会、发布招商信息。由于该企业未注册第35类,取证和起诉过程异常艰难。
第35类还具备一定的“防御性”作用。很多大企业都会采取“全类注册”策略,把45个类别全部拿下,成本高但风险低。中小企业虽无力全类覆盖,但至少应在核心类别之外,优先布局第35类,形成基本防护网。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得牢,楼才立得稳。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短视频和社交电商的兴起,个人IP的商业化路径越来越宽。不少网红、博主开始打造自有品牌,这时候商标布局就成了必修课。一位美妆博主去年靠自制口红走红,产品火了之后却被第三方抢注了第35类商标,导致无法开设官方店铺,最后不得不更换品牌名称,前期积累的粉丝认知度大打折扣。
所以说,第35类被称为“万能商标”,并不是因为它真的能覆盖所有商品,而是因为它卡在了“品牌落地”的关键节点上无论你是工厂、品牌方,还是电商卖家、创作者,只要你想把东西卖出去,它就是绕不开的一道门槛。它不直接代表产品,却守护着品牌的商业路径。
现在回头想想,那些早早注册第35类的人,未必是对法律有多精通,更多是吃过亏、踩过坑,才明白“预防比补救更重要”。商标看似是个小细节,但在商业竞争中,往往就是这些细节,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有帮助(37)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