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摩根大通董事长杰米·戴蒙在一场公开讲话中透露了一个重要信号:美国并不想与中国“脱钩”。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在国际经济圈掀起不小波澜。尤其是在中美关系复杂多变、全球供应链持续重构的背景下,这样的表态无疑给不少跨境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其实,“脱钩”这个词这几年听得太多。从科技到贸易,从投资到产业链,外界一度认为中美正在走向全面割裂。但现实是,尽管存在摩擦和竞争,双方在经贸领域的联系依然紧密。根据中国海关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虽有所波动,但仍保持在近7000亿美元的高位。这说明,市场规律和企业需求,远比口号更真实。
戴蒙的观点也并非孤立。近期,包括高盛、贝莱德在内的多家华尔街巨头高管都陆续表达了类似看法:完全脱钩不现实,也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他们更倾向于用“去风险”而非“脱钩”来描述当前的策略调整也就是在关键领域加强自主可控,同时维持必要的合作与交流。
这对跨境企业意味着什么?简单说,就是机会还在,关键是能不能看清趋势、顺势而为。
首先,要明白“不想脱钩”不代表风平浪静。外部环境确实复杂,地缘、技术管制、合规要求都在加码。比如美国对半导体出口的限制仍在收紧,欧洲也在推动供应链多元化。但这恰恰提醒我们: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挑战背后。
以新能源行业为例。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光伏、电动车、储能等领域快速崛起,即便面临部分国家的审查和壁垒,依然通过本地化建厂、技术合作等方式打开市场。像宁德时代在德国设厂,比亚迪在泰国、巴西加速布局,都是典型的“借势突围”。它们不是被动应对限制,而是主动把挑战变成跳板。
其次,金融和资本层面的连接也在深化。尽管中美审计监管曾长期僵持,但在2025年达成协议后,中概股退市风险大幅缓解。今年初,又有数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或重启IPO计划。这说明,只要合规透明,国际市场依然欢迎有竞争力的中国公司。
摩根大通自身也在用行动证明这一点。去年,它增持了其在华合资券商的股份,成为首家控股中国证券公司的外资银行。与此同时,其在亚洲的投行团队持续扩大,重点服务跨境并购、绿色金融等新兴需求。这种“真金白银”的投入,比任何口号都有说服力。
那么,跨境企业该如何抓住这个窗口期?
第一,别再幻想“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过去有些企业要么全盘外迁,要么死守本土,结果都不太理想。现在更需要的是“分布式布局”根据不同市场的政策、成本和客户需求,灵活配置产能和资源。比如把高端研发留在国内,制造环节适度分散到东南亚或墨西哥,销售网络则全球化运作。
第二,重视合规与信任建设。美方所谓的“去风险”,本质是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企业如果能在数据管理、劳工标准、环保表现等方面做到透明可信,反而更容易获得海外合作伙伴的青睐。像一些领先的跨境电商平台,已经开始引入第三方审计和ESG报告,这就是在提前铺路。
第三,善用金融工具和专业服务机构。跨境经营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生态协作。无论是汇率对冲、跨境支付,还是税务筹划、法律咨询,都需要借助像摩根大通这样的全球性机构来降低不确定性。它们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是信息枢纽,能帮助企业第一时间捕捉政策变化和市场动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保持战略定力。外部声音总是嘈杂,今天说“脱钩”,明天又说“缓和”,但如果企业跟着情绪走,很容易迷失方向。真正成功的企业,往往是在别人恐慌时冷静布局,在争议中坚持长期价值。
说到底,中美之间或许会有摩擦,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不会逆转。只要企业脚踏实地提升产品力、创新力和应变力,无论规则怎么变,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此刻,正是重新校准航向的好时机。
有帮助(105)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