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关于沙特阿拉伯的消息在建筑圈里悄悄传开了:吉达塔预计将在2028年封顶,届时将成为全球第一高楼。这不仅是沙特“2030愿景”计划中的标志性工程,也再次把中东基建市场推到了聚光灯下。而在这片沙漠与钢筋交织的热土上,越来越多中资建筑企业的身影正变得清晰起来。
过去几年,提到海外工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非洲、东南亚,甚至拉美。但如今,中东尤其是沙特,正成为中资建筑企业眼中的“新蓝海”。不只是因为这里有钱毕竟谁都知道海湾国家不差钱更因为这里的基建需求正在爆发式增长。
沙特“2030愿景”提出要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发展多元化经济。为此,砸下数千亿美元,推动一系列超级项目,比如耗资5000亿美元的“NEOM新城”,号称要打造一座悬浮城市;还有“红海旅游项目”、“Qiddiya娱乐城”等等。这些项目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从零开始建城造镇,涉及交通、能源、住房、文旅等多个领域。换句话说,整个国家正在“重新装修”。
这样的大手笔,自然吸引了全球顶级承包商的目光。可有意思的是,在这场国际竞逐中,中资企业不仅没掉队,反而逐渐站稳了脚跟。像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交建这些“国家队”,早已在沙特扎根多年。他们干过的项目,从麦加轻轨到利雅得地铁,再到多个大型住宅和工业园区,几乎覆盖了基建的方方面面。
为什么是中资企业?答案其实挺实在:能吃苦、效率高、性价比强。一位在利雅得工作的项目经理告诉我:“这边工期紧,要求高,动不动就要赶节点。欧美公司流程太慢,本地企业经验又不够。我们中国人习惯‘白加黑’‘五加二’,机器不停人轮班,三个月完成别人半年的活儿,甲方当然喜欢。”
而且,现在的中资企业早就不是只靠低价拼抢市场的“包工头”了。他们在技术、管理、本地化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在NEOM项目的部分标段,中企联合体拿下了设计施工一体化合同,这意味着不只是干活,还参与前期规划和技术创新。再比如,很多公司在当地雇佣大量沙特籍员工,既符合“本土化率”的政策要求,也减少了文化摩擦。
当然,挑战也不少。高温、沙尘、语言不通都是小事,真正难的是适应当地的规则和节奏。有家国企的负责人开玩笑说:“在这儿干活,一半时间在施工,一半时间在开会。”审批流程复杂,部门之间协调慢,有时候一个图纸盖章要跑好几趟。再加上习俗的影响,比如斋月期间白天工作时间缩短,项目进度就得提前预留弹性。
不过,正是在这种磨合中,中资企业也在慢慢转型。以前是“做完就走”,现在更注重长期合作和品牌建设。不少公司开始在当地设立区域总部,甚至尝试投资运营项目。比如有的企业参与了光伏电站建设,后期还负责运维,相当于从“施工队”变成了“服务商”。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趋势是绿色基建的兴起。沙特虽然富油,但现在也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建筑。去年,沙特宣布要在2030年前实现50%的电力来自清洁能源。这对擅长新能源基建的中企来说,无疑是新的突破口。已经有中企中标了红海地区的光伏+储能项目,用中国技术帮沙特“种太阳”。
更长远看,沙特不只是一个工程项目的目的地,更可能成为中资企业辐射整个中东、北非市场的桥头堡。迪拜、卡塔尔、阿曼、埃及……周边国家都在搞基建升级,而能在沙特这种高标准市场站住脚的企业,走出去时自然更有说服力。
最近还有个细节挺耐人寻味:在利雅得的一次行业展会上,一家中企展台前围满了当地年轻人,他们好奇地问中国的装配式建筑是怎么做到又快又环保的。这说明,中国建造不再只是“便宜”“能干”的代名词,也开始有了技术输出的形象。
沙漠里的风总是带着沙粒,刮得人脸生疼。但正是这股风,卷起了无数吊车和脚手架,也吹来了新的机会。对于中资建筑企业来说,沙特不只是一个工地,更是一场关于速度、耐力和智慧的考验。谁能在这片热土上扎下根、跑出加速度,谁就有机会在下一个十年,写下属于中国建造的新篇章。
有帮助(111)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