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香港注册公司、内地贴牌”的话题又火了起来。不少创业者和中小企业主都在讨论:在香港注册个公司,再在内地生产产品、打上品牌,到底值不值得?听起来有点像“借壳上市”的操作逻辑,但其实这背后是一套成熟的跨境商业策略。
先说说现状。根据香港公司注册处的最新数据,2025年全年新成立的本地公司超过14万家,其中有不少是内地背景的企业家或投资者设立的。这些公司大多并非真正扎根香港运营,而是看中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比如法律体系健全、税收制度简单透明、资金进出自由等优势。而实际的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则依然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
这种模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主打“港资品牌”的消费品。你可能在超市里见过包装上写着“香港设计”“源自香港品牌”的护肤品、零食,甚至儿童玩具。打开一看,产地却是广东东莞或浙江义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它们利用“香港品牌”带来的信任感,在市场上打出差异化,消费者往往会觉得“港货”更规范、更有品质保障。
但这不是简单的“挂羊头卖狗肉”。很多企业确实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运作的。比如,一家公司在香港完成注册,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然后通过这个主体在内地设立工厂或与代工厂合作,进行生产。品牌所有权属于香港公司,财务结算也走香港账户,这样既能享受低税率香港利得税最高16.5%,且有免税政策,又能灵活对接国际市场。
尤其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的爆发式增长,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变得更受欢迎。许多做亚马逊、Shopee、Lazada等平台的卖家,会选择用香港公司作为海外主体来开店。一来可以规避部分平台对内地企业的审核限制;二来便于收外汇、开信用证;三来有利于未来拓展东南亚、欧美市场。
当然,也有人担心这是不是在“钻空子”?其实不然。只要企业在两地都依法报税、如实申报业务往来,并不存在违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早就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强对跨境关联交易的监管,防止利润转移和偷税漏税。正规经营的企业反而更愿意走这条清晰透明的路径。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轻资产创业”,而“香港注册+内地制造”正好契合这一趋势。不需要一开始就投入巨资建厂、招团队,只需要一个品牌概念和供应链资源,就能快速把产品推向市场。比如一位深圳的90后创业者,就在香港注册了健康食品品牌,配方由内地科研团队支持,生产交给GMP认证的代工厂,线上通过小红书和抖音推广,半年内就实现了盈利。
不过,这条路也不是没有门槛。首先,要搞清楚香港公司的年审、做账、审计要求,不能注册完就放着不管。其次,品牌一旦打响,商标保护必须跟上。曾有企业因为没及时在内地注册商标,结果被抢注,最后不得不花高价回购。再者,产品质量始终是根本。打着“香港品牌”的旗号,如果产品不过关,反而会加速口碑崩塌。
从长远看,这种模式也在倒逼内地制造业升级。过去我们常说“中国制造”,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追求“中国智造+国际品牌”。通过与香港资本、设计、管理经验的结合,不少代工厂已经开始转型为ODM原始设计制造商,甚至孵化自己的子品牌。
“香港注册公司、内地贴牌”不是新鲜事,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它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既是一种资源整合的智慧,也是一种全球化思维的体现。对于想走出去的企业来说,这扇门依然敞开着,关键是怎么走得稳、走得远。
毕竟,牌子可以贴,但信誉得靠实打实干出来。
有帮助(347)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