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一些大型企业频频传出“取消”某些项目或业务的消息,比如亚马逊削减部分物流中心扩张计划,谷歌暂停某些AI实验性产品招聘,微软也调整了部分云计算服务的推广节奏。这些看似零散的动作背后,其实反映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在经济环境不确定、成本压力上升的背景下,美国企业正在有选择地“取消”那些投入大、回报慢或战略优先级较低的部分,而不是全面收缩。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不想取消的公司,到底主要在取消什么?简单来说,它们取消的往往不是核心业务,而是边缘项目、过度扩张的计划,以及短期内看不到明确商业价值的尝试。
先说最明显的过度扩张的基础设施投资。过去几年,疫情催生了线上消费热潮,电商平台、云服务商纷纷加大投入,建仓库、扩服务器、招人手。但随着消费需求回归常态,这些“超前建设”的设施开始显得冗余。像亚马逊就宣布放缓新建 fulfillment center履约中心的步伐,甚至关闭了一些利用率不高的站点。这不是因为公司不行了,恰恰相反,是为了更高效地运转现有资源。毕竟,维持一个空荡荡的仓库,每个月烧掉几十万美元租金,谁也扛不住。
再来看科技公司热衷的“未来项目”。人工智能、元宇宙、自动驾驶……这些领域曾被寄予厚望,资本蜂拥而至。可现实是,很多技术离商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于是我们看到,Meta 削减元宇宙团队预算,谷歌叫停部分 Bard其AI聊天机器人相关功能开发,甚至连特斯拉都推迟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发布计划。这些“取消”并不意味着技术失败,而是企业在重新评估投入产出比后做出的务实调整。用业内的话说:“先活下来,再谈颠覆世界。”
还有一个常被取消的,是组织架构中的“重叠部门”。近年来,不少大公司推行扁平化管理,合并职能相近的团队,减少管理层级。比如今年初,苹果整合了多个硬件研发小组,Netflix 也优化了部分制作团队。这类调整通常伴随着裁员,但目的不是省钱那么简单,而是为了让决策更快、沟通更顺畅。毕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反应速度有时候比规模更重要。
有意思的是,尽管这些公司都在“做减法”,但它们对核心业务的投入反而在加强。亚马逊虽然缩减仓库,却在提升自动化分拣系统的覆盖率;微软一边放缓云服务推广,一边加大对AI集成工具的研发投入;沃尔玛不再盲目开新店,转而在供应链数字化上下功夫。这说明,所谓的“取消”,本质上是一种战略聚焦砍掉枝蔓,让主干长得更壮。
这种趋势也和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美联储持续加息导致融资成本上升,投资者不再为“烧钱换增长”的模式买单。华尔街现在更看重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不是用户增长曲线。公司必须证明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彭博社今年3月的一份报告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标普500企业整体资本支出增速降至三年来最低水平,但研发投入占比却略有上升。这说明企业并非不愿投资,而是投资方向更加精准。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也在倒逼企业调整策略。以前拼的是“多快好省”,现在大家更在意体验和可持续性。所以你会看到,像耐克这样的品牌,近年减少了大规模促销活动,转而加强会员服务体系和环保材料研发。这些改变短期看不出效果,但长期看更能建立品牌忠诚度。
当然,“取消”也不是万能药。处理不当,可能打击员工士气,影响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怎么“取消”是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还是系统性地优化重组?成功的公司往往会选择后者。他们不会因为某个项目被取消就全盘否定,而是总结经验,把资源转移到更有潜力的方向。
说到底,企业的发展就像一场马拉松,不可能全程冲刺。有时候放慢脚步,调整呼吸,反而是为了跑得更远。美国这些大公司现在的“取消潮”,不是衰退的信号,而是一次集体的理性回归。它们取消的,是泡沫、是冗余、是幻想;留下的,才是真本事、硬实力和长远布局。
风浪越大,越要稳住舵。看得出,这些不想倒下的公司,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穿越周期。
有帮助(130)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