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做跨境电商的朋友都在讨论一个话题:欧盟对跨境电商业务的监管越来越严了。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关于“欧盟责任人”EU Authorized Representative的要求逐渐落地,很多卖家才意识到,原来在欧洲卖货,光有产品和平台还不够,还得有个“官方代表”才能合规经营。
这事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说白了就是如果你是中国卖家,在亚马逊、速卖通或者独立站上卖货到欧盟国家,而你的公司又不在欧盟境内,那按照新规,你得指定一个欧盟境内的“责任人”,来替你对接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这个角色有点像“本地联络人”,一旦产品出了问题,比如被投诉质量不合格,监管部门不是直接找你这个远在中国的卖家,而是先联系这位欧盟责任人。
这个政策其实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早在2025年,欧盟医疗器械法规MDR就率先引入了责任人制度,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医疗产品的监管。后来发现这招挺好用,于是慢慢扩展到了其他消费品领域。尤其是2025年以后,随着通用产品安全法规GPSR逐步推进,这一要求开始覆盖更多品类,比如儿童玩具、电子设备、家居用品等日常热销品。
举个例子,去年有家浙江的跨境电商企业,主营LED灯带,在德国市场销量不错。结果某天突然收到亚马逊通知,说他们的产品页面被下架了,原因是没有上传欧盟责任人信息。公司一开始还不当回事,以为是系统误判,结果反复申诉都没用。最后找专业机构一咨询才发现,原来从2025年7月起,所有在欧盟销售的非食品类消费品都必须登记责任人信息,否则平台有权强制下架。
这件事在业内引起不小震动。不少中小卖家这才意识到,过去那种“低价冲量、忽略合规”的模式行不通了。现在想在欧洲长期发展,合规成本是绕不开的一环。
那么,这个欧盟责任人到底该找谁?一般来说,可以是欧盟境内的企业、律师,或者是专门提供合规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关键是要能签正式授权协议,并在当地完成注册备案。有些卖家图便宜,随便找个朋友在德国注册个邮箱应付差事,结果一出事根本没人担责,反而吃了大亏。
更现实的问题是成本。请一个合规的责任人,每年可能要花几千到上万元人民币的服务费,对小本经营的卖家来说确实是个负担。但反过来想,这也是筛选玩家的过程。以前大家拼价格、拼流量,现在慢慢转向拼服务、拼合规。长远来看,这对整个行业其实是好事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会减少,消费者也更放心。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跨境电商平台在执行这项规定,物流和清关环节也在收紧。比如DHL、UPS这些国际快递公司在处理发往欧盟的货物时,已经开始查验责任人信息。如果资料不全,可能会被退运甚至罚款。
面对这些变化,聪明的卖家已经在行动。有的联合几家同行,共同聘请一家合规机构分摊费用;有的干脆在波兰或匈牙利注册一家子公司,既解决了责任人问题,还能享受当地的税收优惠。还有些品牌开始调整供应链,把部分库存前置到欧盟海外仓,实现本地发货的同时,也更容易满足监管要求。
其实回头想想,这种趋势并不意外。全球电商发展这么多年,早期野蛮生长的阶段总会过去。就像国内电商从刷单炒信到如今讲究品质和服务一样,跨境这条路也正变得越来越规范。欧盟这次推责任人制度,本质上是为了建立更透明、可追溯的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让守规矩的企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反而是个好消息。以后买到的进口商品,背后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万一有问题也知道该找谁。而对于卖家而言,虽然短期多了些麻烦和支出,但从品牌建设和风险防控角度看,其实是种保护。
说到底,做生意终究要回归本质诚信经营、合规前行。风口来的时候大家都一窝蜂往上冲,真正能留下来的,往往是那些愿意沉下心把基础打牢的人。欧盟责任人的出现,或许正是提醒我们:跨境电商的下半场,拼的不再是速度,而是耐力和底线。
有帮助(200)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