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看似不起眼却让人会心一笑的新闻悄悄上了热搜:茅台集团正在申请“茅台冰淇淋”商标,类别为第30类这个类别通常涵盖咖啡、茶、可可、甜食、冰淇淋等食品。消息一出,不少网友调侃:“成年人的快乐又多了一种打开方式。”也有人感叹:“这届国酒真是越来越会玩了。”
说实话,听到“茅台冰淇淋”这个词,第一反应是“真敢想”。毕竟,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茅台是宴席上的“硬通货”,是逢年过节送礼的“面子担当”,是中年人抿一口就满脸陶醉的“精神图腾”。而冰淇淋呢?那是孩子们夏天的快乐,是年轻人拍照打卡的甜品,是街头巷尾五颜六色的小确幸。这两者放在一起,听起来像是一场风马牛不相及的跨界实验。

但仔细一想,又觉得挺合理。这几年,传统品牌“年轻化”几乎成了必修课。白酒行业整体面临消费断层的隐忧年轻人不爱喝白酒,更别说对酱香型白酒产生兴趣了。在这种背景下,茅台主动出击,用冰淇淋这种轻松、时尚的形式拉近与年轻群体的距离,其实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品牌策略。
事实上,茅台早就不是第一次“破圈”了。早在2025年,茅台就和蒙牛合作推出了“茅台冰淇淋”,一开始只在少数城市试点销售,结果一上线就被抢空。有消费者形容:“一口下去,先是奶香浓郁,接着一股淡淡的酱香在嘴里散开,后劲十足。”更有网友开玩笑说:“吃完不敢开车,怕被查酒驾。”虽然这话夸张,但也从侧面说明,这款产品确实带来了新鲜感和话题度。
如今申请商标,意味着茅台要把这个尝试正式化、规模化。不再只是“快闪式”的营销噱头,而是打算长期运营的一个子品牌。这背后,是整个企业战略的调整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国酒符号”,逐渐变成可以走进日常生活、触手可及的消费品。
有意思的是,这次申请的商标类别是第30类,明确指向食品范畴。这意味着茅台不只是想蹭个热度,而是真的要认真做一款能吃的“酒味甜品”。从商业逻辑上看,这步棋走得稳。一方面,通过低门槛的产品降低年轻人对白酒的心理抗拒;另一方面,借助冰淇淋的消费场景,把品牌植入到休闲、社交、分享等日常时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潜在用户。
当然,也有人担心:茅台做冰淇淋,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其实不然。在全球范围内,酒类品牌跨界食品早已不是新鲜事。日本的清酒品牌推出过米酒味大福,法国的干邑品牌做过巧克力,苏格兰威士忌也出过烘焙点心。这些产品未必人人都买,但它们成功地让品牌变得更立体、更有趣。
更何况,茅台冰淇淋的市场反响一直不错。据媒体报道,此前推出的预包装冰淇淋售价在60元左右,线下门店常常排起长队。甚至有黄牛加价转卖,一度被称为“冰淇淋界的顶流”。这种热度,说明消费者愿意为创意买单,也证明传统品牌只要敢创新,依然能赢得年轻人的心。
更深层来看,茅台的这一步,反映的是中国消费市场的变迁。过去,人们买东西看重的是“实用”和“性价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意“体验”和“情绪价值”。一瓶酒不再只是用来喝的,它可能代表一种身份、一段回忆,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一支冰淇淋,也不再只是解暑工具,它可以是社交货币,是打卡道具,是朋友圈里的“氛围担当”。
茅台显然看懂了这一点。它不再满足于只做“桌上的那瓶酒”,而是想成为你生活里的某个瞬间可能是闺蜜聚会时分享的一球甜品,也可能是情侣约会时递出的那一勺微醺。
有人说,这是老牌企业的“降维打击”;也有人说,这是时代倒逼下的自我革新。但不管怎样,当一瓶53度的烈酒开始融化在奶油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款新产品,更是一个品牌试图与时代对话的诚意。
未来会不会有茅台奶茶、茅台蛋糕、茅台糖果?谁说得准呢。但至少现在,我们可以期待在一个夏日的傍晚,拿着一支茅台冰淇淋,站在街角慢慢舔着,感受那一丝若有若无的酒香在舌尖化开那一刻,传统与潮流,竟然如此和谐。
有帮助(80)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