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中产和企业家在做海外资产配置时,悄悄把目光从香港转向了新加坡。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过去大家首选开立香港银行账户俗称“港卡”,如今却有不少人开始咨询甚至亲自飞去新加坡,办理渣打银行等本地主流金融机构的账户。这股风潮背后,不只是地理位置或服务体验的简单切换,而是整个出海逻辑正在发生深层转变。
先说个身边的真实例子。我有个做跨境电商的朋友老李,2025年还在忙着办香港公司、开汇丰或恒生账户,觉得“有张港卡就等于拿到了国际金融通行证”。可到了2025年,他干脆把公司主体迁到新加坡,连带个人账户也换成了渣打。问他为啥?他说:“不是不想用香港,而是现在办业务太慢,开户动不动就查资金来源,提钱还要等好几天审批。”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根据公开数据,2025年以来,新加坡私人银行业务资产管理规模持续增长,多家外资银行在当地的客户数量同比上升超过20%。而与此同时,部分港资银行对内地客户的开户审核趋严,尤其是涉及大额资金流动或非本地收入证明的情况,拒批率明显上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宁愿多花点时间和成本,也要跑到新加坡去开账户?
首先,稳定性成了硬通货。这几年全球经济波动加大,地缘局势复杂,投资者比以往更看重“安全”二字。新加坡作为全球公认的中立金融中心,环境稳定,法治健全,货币坚挺,让很多人心里更踏实。相比之下,尽管香港依然是重要的国际金融枢纽,但近年来受外部因素影响,部分高净值客户出于分散风险考虑,开始主动寻求替代方案。
其次,服务体验的差距越来越明显。不少尝试过两地开户的人都反映,新加坡银行的整体流程更高效、透明。以渣打银行为例,虽然也需提供收入证明、住址材料等合规文件,但审核周期普遍在一周左右,且客户经理响应速度快。更重要的是,一旦账户开通,跨境转账、外币兑换、投资理财等功能基本都能即时使用,不像某些港卡长期处于“半冻结”状态,想转笔钱还得提交一堆补充材料。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但很关键的因素生态配套。现在不只是个人开户,很多出海企业选择新加坡作为区域总部,税务结构清晰、营商环境友好,自然带动了对本地金融服务的需求。比如一家在深圳起家的科技公司,去年把东南亚业务总部设在新加坡,顺理成章地在当地开了企业户,员工发薪、供应商付款都走本地账户,效率高不说,还能对接当地创投基金和融资渠道。
当然,新加坡也不是没有门槛。语言、签证、亲临开户这些要求确实提高了便利性成本。但有意思的是,正是这种“适度门槛”,反而增强了信任感。很多人觉得,“不容易开的账户,才更值得信赖”。再加上近年来新加坡各大银行推出中文服务、支持远程视频面签等举措,实际操作已经比几年前友好太多。
再往深了看,这一轮“弃港转新”的趋势,其实也折射出中国人群海外布局思路的成熟。早些年大家追求的是“能出去就行”,哪怕手续麻烦、功能受限也愿意接受。而现在,人们更关注的是“出去之后能不能顺畅运作”账户能不能自由收付?资金有没有保障?未来能不能支撑全球化生活和生意?
渣打这类深耕亚洲市场的国际银行,在新加坡提供的综合金融服务恰好契合了这种需求。除了基础存汇,还能接入全球资本市场、家族信托、保险规划等高端功能,真正实现“一站式出海”。
说到底,选择哪里开户,本质上是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和商业未来。当香港因各种现实原因变得不那么“丝滑”时,新加坡凭借其稳健、高效和开放的优势,自然而然接住了这波转移的需求。
最近我还听说,一些原本专注香港市场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已经开始调整策略,主推新加坡落地套餐,包括公司注册、税务咨询、银行开户一条龙。市场风向的变化,往往就藏在这些细微的动作里。
或许几年后再回头看,2025到2025年正是中国家庭和企业出海路径重构的关键节点。从一张银行卡的选择,能看到更大的图景:我们不再只是“走出去”,而是开始认真思考,要在世界哪个角落扎根、生长。
有帮助(47)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