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在注册商标时都遇到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两个商标读音一样,类别也相同,但字不一样、意思也不一样,这种情况到底能不能注册?比如“蜜雪”和“觅雪”,听起来几乎一模一样,写出来却是两个词,一个主打茶饮,一个可能是护肤品。这种“同音不同字”的情况,在商标审核中到底算不算侵权?能通过吗?
这个问题其实挺常见的。随着创业热潮不减,越来越多的品牌想取个朗朗上口的名字,结果一查发现,类似发音的商标早就被人注册了。有人觉得:“我又没抄你名字,只是读音像,字都不一样,凭什么不能用?”也有人担心:“万一消费者听错了,以为是我家产品,这不是变相蹭热度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看看商标审查的基本原则。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审核商标时,主要看的是“是否容易导致混淆”。也就是说,两个商标如果放在一起,普通消费者会不会搞混,误以为是同一个品牌或有关联。这不只是看字形,还要看读音、含义、使用场景等多个因素。
举个最近的例子。2025年底,一家叫“喜茶”的公司申请注册“熹茶”商标,结果被驳回了。虽然“熹”和“喜”字形不同,意思也差得远一个本义是光明,一个是高兴但读音完全一样,而且都用在茶饮行业。审查机构认为,消费者在点单或搜索时,很可能因为听音相近而误认,存在混淆风险,所以不予通过。
这说明,光改个字可不行,关键还得看整体识别度。再比如,“小米”和“小觅”虽然都是两个字,发音接近,但如果一个做手机,一个做宠物用品,那问题不大。可要是都卖智能家电,那麻烦就来了消费者一听“小觅科技”,第一反应可能还是“是不是小米出的新品牌”?
还有一种情况更微妙:有些品牌故意玩“谐音梗”,比如把“茶颜悦色”改成“搽颜悦色”,看着像调侃,实则打擦边球。这类操作风险很高。去年就有个案例,某奶茶品牌注册“察颜悦涩”,试图模仿知名茶饮品牌,结果不仅被驳回,还被原品牌起诉侵权,最后赔了钱还道歉。法院的理由很明确:主观恶意明显,容易误导公众。
那是不是说,只要读音一样就绝对注册不了?也不是。关键在于“显著区别”。比如“花西子”和“华西紫”,虽然前两个字音近,但整体组合差异大,加上“子”和“紫”在视觉和语义上都很不同,如果用在不同细分领域,比如彩妆和服装,是有可能共存的。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点:地域发音差异。普通话里“杜蕾斯”和“杜来思”听起来差不多,但在某些方言区可能区别明显。不过,商标审查是以全国通用语言为准的,不会因为某个地方听得清就放行。所以企业别指望靠方言“躲过一劫”。
那企业该怎么应对呢?首先,起名时尽量避开知名品牌的核心发音。比如你想做咖啡,就别叫“瑞幸”、“瑞醒”、“睿兴”这一类,哪怕字不同,风险也高。其次,可以在设计上下功夫。同样的发音,搭配独特的字体、颜色、图形,也能增强辨识度。像“奈雪的茶”和“耐雪の茶”,虽然曾有过纠纷,但最终部分共存,就是因为视觉呈现和品牌调性拉开了差距。
当然,最稳妥的办法还是提前做足功课。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支持免费查询,输入你想注册的名字,系统会列出相似商标,包括那些已注册、正在申请或被驳回的。花半小时查一查,能省下后期一大堆麻烦。
说到底,商标不是谁先想到就归谁,而是谁能让消费者一眼分清。名字好听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记住你是谁,而不是误以为你是别人。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品牌的第一印象往往就在那一两秒的听觉或视觉停留里。
最近几年,随着国产品牌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类似的争议其实在减少。大家开始意识到,与其费尽心思“碰瓷”或模仿,不如踏实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毕竟,一个真正有辨识度的品牌,不需要靠读音相近来博关注。
你看,像“三只松鼠”“蕉内”“观夏”这些成功品牌,名字独特、记忆点强,根本不怕别人模仿。它们赢的不是发音有多顺口,而是整体体验让人记得住、愿意买。这才是长远之道。
有帮助(149)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