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在创业或者开网店的过程中,开始关注起一个看似不起眼但其实特别关键的问题商标注册时,类别到底该怎么填?有人图省事随便选了几个类,结果后来发现自己的品牌被别人在相关领域抢注了;也有人一口气注册了十几个类别,花了大笔钱,回头一看才发现很多根本用不上。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一旦出问题,轻则影响经营,重则可能得重新换品牌。
那商标注册的类别到底怎么填才靠谱呢?咱们今天就来唠唠这个话题。

首先得明白,商标注册不是“我想注册哪个名字就注册哪个名字”那么简单,它有一套分类体系,叫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尼斯分类”。目前这个分类一共分45个大类,1到34类是商品,35到45类是服务。比如你卖衣服,属于第25类;做餐饮,大概率要注册第43类;要是开网店搞电商销售,第35类几乎是绕不开的。
很多人一开始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盯着自己当前卖的东西去注册。比如小王开了家奶茶店,觉得只要注册第30类茶饮和第43类餐饮服务就够了。可问题是,等他火了以后想出周边产品,比如杯子、T恤,甚至开培训班教人做奶茶,这时候才发现这些都属于别的类别,而别人已经把相关商标注册了,想扩展业务都难。
所以,聪明的做法是“立足当下,兼顾未来”。也就是说,不仅要注册你现在正在做的产品或服务类别,还得预判一下将来可能会拓展的方向。比如同样是做奶茶的,喜茶、奈雪的茶这些品牌,早期就在多个类别上做了防御性注册,像第29类食品、第32类饮料、第35类连锁加盟、第41类教育培训等等,就是为了防止别人蹭热度、搭便车。
这里顺便提一句,最近有新闻说某网红小吃品牌因为没及时在第35类注册,结果被人抢注后反过来告他们侵权,最后不得不花钱买回商标。这事一出,不少创业者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商标布局。可见,类别选不对,不只是多花钱的问题,还可能埋下法律隐患。
那么,具体怎么操作呢?
第一步,先理清自己的主营业务。你是卖实物商品还是提供服务?是线上销售还是线下门店?比如你是做手工饰品的,主要通过淘宝、抖音卖货,那第14类珠宝首饰和第35类电商平台销售就是核心。如果你还打算出教程、直播教学,那第41类教育娱乐也得考虑。
第二步,看看行业惯例。可以查一下同类型做得比较成功的品牌都注册了哪些类别。比如美妆品牌通常会在第3类化妆品、第5类医美相关、第10类美容仪器、第35类零售等多个类别布局。这不是盲目跟风,而是行业竞争激烈,大家都懂得提前卡位。
第三步,适当做些防御性注册。尤其是当你觉得某个名字很有潜力,未来可能做联名、出周边、开子品牌的时候,不妨多注册几个相关类别。当然,也不是说45个类全都要,那样成本太高。一般建议核心类别+关联类别组合注册,既控制成本,又留有余地。
另外提醒一点,很多人以为注册一个类别就能全国通用,其实不是。商标保护是有地域和类别的。你在第25类注册了“星辰”,不代表别人就不能在第18类箱包用“星辰”。所以跨类别侵权有时候很难追究,除非你的品牌已经达到了“商标”的程度,才能享受跨类保护。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服务类商标的重要性正在上升。过去大家更重视商品类,但现在越来越多创业者做的是、培训、设计、咨询这类服务型项目。比如你是个健身教练,做线上课程,那第41类教育和第44类健康美容服务就得注册;要是还卖运动装备,那就得再加上第28类健身器材或第25类运动服饰。别等到粉丝多了,才发现“你的名字”已经被别人拿去卖课了。
最后说说实操建议。如果你对分类不太熟,别硬着头皮自己填。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有查询系统,也可以找正规代理机构咨询。花几百块做个专业检索和规划,比将来花几万解决纠纷划算多了。
总之,商标类别不是随便勾几项就完事的事儿。它像是给品牌盖房子的地基,打得牢,楼才能盖得高。尤其在这个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的时代,早一天想清楚这个问题,就少一分未来的麻烦。
有帮助(237)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